中新网新疆新闻3月25日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是3月14日,记者在红红火火的铁木热镇玛什英恩孜村街头采访时,看到最多的一句标语。通过对包联该村的泰安援疆干部的采访,发现正是他们确定的“打造一个过硬党支部,引领旅游、工业、养殖三种经济”的“1+3”发展策略,真正践行了这句话,也真正助力了玛什英恩孜村的振兴。
坚持红色引领,打造“五心”党支部。农村党支部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玛什英恩孜村包村干部发挥援疆优势,多措并举,培育打造了一支讲政治、勇担当、带不走的“五心”党支部。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通过讲政策、学文件、悟思想、谈体会,筑牢了对党的感恩之心;通过党支部述职述廉述责、民主评议党员、支部星级评定和量化考核,转变作风,消除“顽疾”,拉近了干群关系,倡树了对群众的关爱之心;通过重点工作、中心工作集中督办,日常工作压实责任、严格考核,实行“日总结、周考核、月评定”,增强了工作落实的责任心;发挥援疆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传、帮、带”作用,施行“一带一”措施,坚持“面对面”交流,开展“手把手”帮教,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作风建设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教育帮扶,克服了思想认识不到位、素质能力跟不上、长远目标不清楚等问题,激发了振兴乡村的信心;通过赴内地考察学习、示范点打造、示范户培育、援疆政策倾斜,坚定了带领群众干事业、谋发展的决心。包联该村的援疆干部赵爱军告诉记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支部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指挥员、冲锋队,必须筑牢培强。”
创建特色小镇,发展“旅游+”经济。为了解决农村与景区脱离、旅游配套功能不健全的问题,2021年,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在玛什英恩孜村投入援疆资金1100万元集中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了网红公主巴扎,搭建起群众创业平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该巴扎分为特色美食、旅游商品、特产展销、直播带货、儿童乐园五个功能区,旅游旺季和法定节假日每天下午六点在网红公主巴扎广场举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沿路沿线打造新疆历史、民族团结、法制、党建四个主题街区,提高视角冲击效果,让游客全面体验新疆历史文化。目前,公主网红巴扎带动创业57家,可安置就业113人,人均月增收预计2200元以上。记者看到,部分商铺已经在打扫、整理之中,准备迎接旅游旺季的到来。
招商引资拉动,发展工业经济。今年初,根据玛什英恩孜村有缝纫加工的富裕劳动力,急需一家服装企业入住的现实,援疆干部发挥山东人“钉钉子”精神,与该村党支部一起,利用玛什英恩孜村闲置的卫星工厂,积极招商引资,落地建成蔚蓝服饰有限公司。该公司入驻后,周边的十余个半歇业状态的商店也忙碌起来了,光是早餐店就由1家增至5家。据来自山东济宁的该公司王总介绍,蔚蓝服饰有限公司只是他三个分公司之一,正式开业还不足一个月,工人从开始的45人到现在的81人,报名的还在增加。这些工人都是附近5个村自愿报名招录的,一个月后熟练工可拿2000元以上。“本来没想在这里投资,援疆干部太厉害,又是老乡又是三顾茅庐的,硬是诚心诚意地把我感动了。”王总感慨地说。
盘活闲置棚圈,发展养殖经济。家家户户有棚圈是当地乡村特色,如何让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动起来,让闲置的棚圈用起来,让衰退的“棚圈”经济活起来,成为援疆干部为民办实事新的突破口。在深入到每家每户座谈了解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坚持“市场主导、群众自愿、支部服务、援疆助力”的原则,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对有养殖基础的农户,帮助建设规范养殖,提高养殖效率;对没有养殖能力造成棚圈闲置的,村党支部帮助流转,统一规划利用,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养殖大户建设棚圈高效利用示范区,带动发展。在养殖种类选定上,以发挥农户特长为主,组织群众到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养殖点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眼界,解放思想,通过前景分析、效益对比,调整养殖思路,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养殖。目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龙头企业蹲点培训、推行订单化养殖等措施,连片打造了一处15户3000平方棚圈高效利用示范区,盘活闲置棚圈5处,大力发展肉鸽养殖、肉兔养殖、黑山羊、传统土鸡等,预计户均年增收3.5万元。村书记艾尼瓦尔 · 艾尔肯兴奋地告诉记者:“闲置多年的棚圈终于用起来了,棚圈养殖已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现在,其他小队和周边村正在学习推广。”
“事实证明,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帮助他们就业增收,援疆基层才有意义,玛什英恩孜村2021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检测合格单位’。你看,脚下的这条通往达瓦昆景区和莎车县的沙漠公路4月中旬通车,届时,这里将是一片繁荣。”接受专访的的泰安援疆干部王作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