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永盛 改居赋能兴村
永盛改居党旗扬,
五化引领筑纲常。
昔日煤尘遮碧岭,
今朝绿韵满庭芳
乌金耗尽山无色,
生态重生村有光。
六支分设强根基,
四方合力聚贤良。
私事自担明权责,
村事共商变家常。
三分之一筹资金,
乡贤群众政府帮。
四精谋划求精致,
三筹两让拆旧墙。
邻里和睦不眼红,
美丽屋场换新装。
稻海观光融文旅,
花猪文化韵悠长。
三员共治织密网,
功德积分促担当。
党建引领兴伟业,
乡村振兴谱华章。
走进宁乡市大成桥镇永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枚基层党组织的“星火答卷”徐徐展开。
八月的永盛村,稻浪裹着风的软,而葡萄架下的社工队伍追着蝉鸣跑,这里拆了围墙的屋场里,老人正围着“功德银行”的积分榜算着上月的志愿服务时长。
十年前永盛村的模样,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那时这里的风是黑的,路是黑的,连村民袖口都沾着洗不净的煤屑,山坳里的煤矿井口像沉默的嘴,吐着乌金,也吞着村庄的朝气。如今的永盛村风里再没有从前挥之不去的煤尘味。道旁的风景树木、花草举着满枝新绿,叶片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针对问题是永盛村一班人先是试着在废弃矿坑边栽树。铁锹挖下去,常碰着碎煤块,土是硬的,风是烈的,树苗栽了又枯,枯了再栽。村支书带着人挑水浇地,把厨余堆成肥,硬是让几棵松树在矿渣堆上扎了根。再后来,山坳里修起了蓄水池,雨水顺着新修的沟渠流进田里,曾经的煤矸石堆被改造成梯田,种上了樱桃和核桃。春天樱花开时,粉白的花潮漫过山坡,远远望去,像给荒山披了件新衣裳。
谁曾想,这片如今连风都带着笑意的土地,曾是干群拧不成绳、资源散成沙的“老大难”。而改变的密钥,藏在永盛村党总支那枚鲜红的印章里,藏在“五化”建设铺就的振兴路上。
支部是扎在泥土里的桩。党总支拆出六个支部,像把根系扎进田埂、屋场、产业基地,每个支部都成了“责任田”的守护者。党总支书记一句“私事自己办、大事村镇管”,把糊涂账算成了明白账,更把“村事”算成了家家户户的“家事”。村民议事会的板凳从冷到热,曾经对着危房摇头的乡亲,如今主动拆了旧墙让出路;曾经攥着土地不肯松的农户,如今跟着支部把田块连成观光稻海——当党组织把话筒递给群众,乡村建设就有了千双手的力量。
钱袋子的活计,最见智慧。美丽屋场要建,钱从哪来?“三个三分之一”的法子,像一场温暖的众筹:群众掏的是心意,乡贤捐的是乡愁,政府补的是底气。一砖一瓦里,有大伯省下的烟酒钱,有企业家千里寄回的汇款单,更有干部们跑项目时磨破的鞋。没有豪言壮语,只凭“精诚团结、精打细算”的“四精”劲头,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景观道,废弃的老房改成了农耕文化馆,连墙角的野花都成了游客镜头里的风景。
产业的根,要扎在乡土的魂里。永盛人不贪远,只把水稻种出观光的味,把宁乡花猪做成文化的品牌。土地流转起来,连成一片望不到头的“稻梦空间”;农产品加工起来,米糕里藏着儿时的甜,花猪肉香飘进城里的餐桌。研学的孩子在田埂上认稻穗,培训的队伍在农舍里学治理,“吃住行游购娱”不是纸上的字,是村民脸上藏不住的笑,是口袋里慢慢鼓起来的票袋子。
治理的温度,藏在“不眼红”的默契里。拆危房、让田地,没人争长短;筹劳力、献智慧,人人愿出头。八个社团织成一张网,志愿者协会的红马甲穿梭在屋场,文明劝导协会的大爷管着红白事的排场,2000多名会员像满天星,把治理的触角伸到每个角落。“功德银行”的积分本上,每一笔都记着村民的善举——帮邻居收稻子、劝架解纠纷、清扫公共路,积分能换生活用品,更能换得全村人的认可。这份“不眼红”的淳朴,这份“共担责”的自觉,让乡村治理有了最柔软也最坚实的支撑。
走进永盛村,红的是支部的旗帜,绿的是田野的希望,暖的是人心的相聚。永盛村党总支用“五化”建设的笔,在乡村振兴的纸上,写就了“政治领导力”的坚定,“思想引领力”的鲜活,“群众组织力”的厚实,“社会号召力”的绵长。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一群基层党员把初心揣进衣兜,把责任扛在肩上,一步一步领着乡亲,把日子过成了诗的模样。而这就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社区党员模范带头最动人的模样——像星火,点亮自己,更照亮一片土地。(胡宗仁 张祖成 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