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干部教育基地:活用“北庭故城”历史现场 创新教学模式
中新网新疆新闻4月9日电(罗瑜 刘颖)近些年,吉木萨尔县干部教育基地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遗址,打造“现场+特色活动”教学模式,以北庭文化“造根”,打造“一主多点”教学基地。

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处,是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1988年,北庭故城遗址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该遗址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基地按照“中心课堂+教学点”的模式,主动与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深化理论成果转换,打造以北庭历史、宗教、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10堂理论课、1堂访谈课。投入资金4430万元对干部教育基地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在昌吉州率先实现县级党校一次性容纳500人学习的培训规模。
以北庭故城为核心打造“教学点”,将新地乡画家村、泉子街镇车师古道、奇台县腰站子、木垒县月亮地等文化遗产纳入现场教学点,“串成珠、连成线”,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领域教育培训需要,对标现场教学点建设要求,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氛围打造、讲解员队伍培训等。按照“资源挖掘+优化布局”的思路打造教学线路,深入开展教学资源调研摸底,精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旅产业领域等现场教学资源,打造2-7天不同教学线路,设计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正当时”等多条教育培训线路,确保教学线路有主题、有讲解、有课程、有保障、有成效。按照“现场+特色活动”的模式打造教学点。

深入挖掘北庭历史,北庭文化,开展以微党课、微朗诵、微视频、北庭诗词微分享、北庭人物故事微讲述的“五微”活动,形成“现场参观+互动体验+五微活动”的特色教学方式,让党员干部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以北庭文化“铸魂”,打造特色课程培训教材,开发专题课程;《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访谈教学课程,聘请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制作45分钟的《北庭回响》视频课程;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内容创作《北庭诗宴》沉浸体验,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文化魅力,学员们通过现场观看、影视讲解,有效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等多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将“新疆四史”“民族宗教”等内容纳入课程建设,开发《我和我的十三个爸爸妈妈》《北庭地区的多元宗教》等情景模拟课程,多角度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展现新时代北庭文化的在吉木萨尔各行各业的赓续与传承。

2023年以来,吉木萨尔县组织全县9000余名党员干部赴基地各现场教学点开展培训,先后承接区州中青班、统战民族干部培训班,团干部培训班等各类班次22期1800余人。与自治区党委党校、党委统战部、团委,昌吉州党委组织部、党校及统战系统等达成长期合作,通过争取指导支持、师资支持,在优质资源共享基础上实现紧密融通、融合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