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刘志泉:炼油总工程师的扶贫情怀

刘志泉:炼油总工程师的扶贫情怀

2023-07-21 17:54:58 来源:中新网新疆

  刘志泉:炼油总工程师的扶贫情怀

  口述:刘杰 整理:熊晓丽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刘志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月出生于河北丰润。1952年7月毕业于大连石油工业学校炼油专业。曾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炼油厂车间工程师;新疆石油管理局炼油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新疆石油管理局南疆油田三项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泽普石化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独山子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被评为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心系百姓奔赴南疆

  1977年5月17日下午,新疆叶城县的“柯1井”经过几年的勘探,终于喷出了高产油气流。周边几个公社的农民们乐坏了,他们争先恐后地用各种家什舀着原油、装着原油。一时间井场到处都是用毛驴车、骆驼拉油的农民们。刘志泉跟着走进了一户农民家里,只见这家的主人娴熟地把原油倒进挂在墙上的铁皮桶里,桶的下端连着一根塑料管,管子上还有一个铁夹很巧妙地控制着流量。原油顺着这根塑料管一点一点地流进炉子里,炉子是有火的,照亮了这间不太大的屋子。这时,刘志泉才环顾了四周,这个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破旧低矮的土坯房没有什么家具,土坑上随意地扔着一条破毡子,孩子们光着身子在土坑上爬着。

  刘志泉心事重重地走出了屋子。柯1井出油了,可他没有一丝喜悦。眼下急需要控制井喷,那控制之后呢?能不能用石油改变周边几个村子的现状?刘志泉陷入沉思。油找到了,要发挥它最大的作用,造福一方百姓才是硬道理啊!

  披荆斩棘建设南疆

  1977年,刘志泉46岁,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炼油副总工程师。他这次到柯1井,是为了建一座炼油厂。然而,没有审定的设计方案,没有图纸,没有施工队伍,没有任何设备,只有由他“挂帅”的副总工程师和三十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

  任务之重,条件之苦,并没有把刘志泉和他的团队吓倒。他们搭起帐篷,垒起锅灶,边设计边施工。白天平场地,晚上讨论方案、绘制图纸,干得热火朝天。不久,一个困难就摆在了刘志泉的眼前。没有动力,如何将一口釜中的油,泵到另一口釜中?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没几天,炼油厂的施工现场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四口釜沿着小山坡呈阶梯状摆放起来,油罐车开到了坡顶,把原油卸到坡顶的大釜里,经过加工处理,让这口大釜中的油通过闸门和管道,自动流入低处的下一口釜中。这就是“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却很好地解决了刘志泉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当时,他们是在建一座土炼油厂,相比老百姓自建的还是要强得多。那时候根本不分什么技术人员、一般工人,什么都一起上,这支不是施工队却强似施工队的队伍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搭起了用树干和篷布组合的锅炉房,建起了红柳绑扎、泥巴涂抹的操作室。他们白天出力气活儿,晚上出脑力活儿,挨着枕头就能睡着。9月份,天气还很热,昆仑山下,早穿棉袄午穿纱是很正常的。风也多,一刮就是飞沙走石的。跟北疆不一样,土很大,天空弥漫着沙尘。吃的很简单,中午海带炒粉条,晚上粉条炖海带。工人自然是有怨言的,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年代都是这样!跟当地的老百姓比,这还算是好的。刘志泉给职工们打气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我们只有早日建好炼油厂,炼出成品油,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现状,才能凯旋回家。”

  1977年10月1日,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这一天,柯克亚炼油厂竣工了。年产汽油、柴油、煤油两万多吨,这些油品很好地缓解了当地“一油难求”的困境。

  炼油厂建成了,刘志泉却没有离开。一座小小的土炼油厂,怎么能满足他心底的梦想呢?

  1983年2月,刘志泉与另一位同志共同撰写了一篇长达四万五千余字的论文《搞活南疆经济的一项重大决策的建议——关于加速勘探柯克亚油气田深部油气藏、开发凝析气和建设以天然气加工为主的中型石化厂的探索研究》。文章详尽分析了南疆贫困的原因,分析了柯克亚的油气资源,明确建议在三地州境内的泽普县建立一座包括炼油、化肥和石油液化气的石油化工厂。遗憾的是,当时这份报告并没引起有关方面领导的重视。直到1986年,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石油工业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泽普石化厂终于上马了。

  忘我拼搏奉献南疆

  1986年5月1日,泽普石化厂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刘志泉被任命为常务副指挥,时年55岁。

  34支施工队、上万名建设者来到泽普。

  为了把这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队伍带好,如期实施好这项工程,开工之初,刘志泉向施工队介绍工程的意义,介绍三地州人民的贫困状况及导致贫困的原因,让大家的干劲更足了,从而激发出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场场攻坚战斗中。

  于是,荒凉寂静的叶尔羌河畔戈壁滩上,马达轰鸣,焊花飞溅,一派忙碌景象。

  化工部第七化工建设公司是泽普石化厂的主力建设单位,曾参加过国内35个大中型化工厂的建设,可在承接泽普石化厂工程时,有些职工却不想来。因为该公司在国外承建一个项目的收入相当于国内的四倍。刘志泉建议先行来考察的公司领导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并拍下视频带回四川让职工们观看。看见那些在贫困线上生活的南疆百姓,大家沉默了。

  之后,他们毅然决然搁下了国外的工程,开进泽普石化厂工地。其中,第四工程处由一支18位青年职工组成的突击队,在焊装液氨球罐时,罐内温度高达七十多度,飞溅的焊花落在他们的腿上、脚上,冒着一股皮肤被烧焦的气味,可他们仍然坚持工作,他们发出的一个共同声音就是:“苦了我一人,幸福南疆百万人!”这句话传到刘志泉耳中,他连声叫好,号召说:“青年突击队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会战工地的口号,要在整个工地响亮地喊起来!”后来,这句口号升华为“苦了我一人,乐为石化工程做贡献,幸福南疆百万人!”

  刘志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动工第一天,他的作息时间里就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更没有节假日。他吃住在工地上,哪里出现问题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他全面推行建设项目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同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三无”活动和“五好”劳动竞赛。1987年在施工关键时刻,他建议并实施了整个建设工地的“百日大战”,提出“深化改革促大干,主攻管道热电站,拿下炼油液化气,系统配套保投产”的战斗口号,为三年全面优质建成石化厂奠定了基础。

  党的温暖惠泽南疆

  一天晚饭后,刘志泉陪同前来考察的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天相到附近村子的农民家庭走访。走到一家门口,看见有两个维吾尔族小女孩儿在家门口写作业,就让她们领进屋。屋内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空荡荡的,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李天相副部长从屋子里走出来感慨地说:“等小姑娘长大后,一定要招进厂工作。”刘志泉说∶“没有工业的推动,能源匮缺问题不解决,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难以摆脱贫穷。南疆要想富起来,石油是主导产业。我们要尽快把石化厂建起来,早一天让南疆人民得到实惠。”

  1989年6月5日14时55分,难度最大的化肥装置试车成功。

  1990年9月4日,泽普石化厂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年产汽油六万吨,柴油五万吨,煤油一万吨,石油液化气一万吨、尿素十一万吨,合成氨六百吨。

  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李天相、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张毅宣布:把泽普石化厂生产的油品作为“扶贫油”,把生产的液化气作为“扶贫气”,把生产的化肥作为“扶贫肥”,把石化厂投产带来的效益全部奉献给南疆人民。

  附近有一个叫奎依巴格的村镇。那里的村民们说,他们这里夜空很美,现在不仅天空美了,地上也美了,那化工厂的灯光就像天空的星星一样。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