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县多元发展谱新篇 绘就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木垒县抢抓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有效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动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注入了强大动能,一幅党建引领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带动 激发经济活力
走进雀仁乡乌克勒别依特村的鲜食玉米加工厂,色泽鲜亮、颗粒饱满的玉米“搭乘”流水线,经过挑选、剥皮、清洗、包装、蒸煮等程序后完美蜕变。据了解,2023年起,木垒县雀仁乡乌克勒别依特村的鲜食玉米加工厂采用“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日加工鲜食玉米10000个,年产值70万元左右,进一步促使鲜食玉米产业朝着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不仅带动了周边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还坚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我们今年种80多亩地的玉米,自从建起了鲜食玉米加工厂,我们年年把玉米收下来就交到鲜食玉米加工厂,收入也特别好,心情也特别好。”来自雀仁乡乌克勒别依特村村民石勇梅高兴地说。
(图为鲜食玉米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真空玉米的分装工作 赵阳摄)
不仅如此,在2024年10月木垒县东城镇鸡心梁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101户344位村民喜获12.3万元集体经济分红。分红现场,村干部们正有序核对村民个人信息,按要求签字并领取分红。村民们讨论着发展集体经济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变化,称赞党的富民政策,每个人都难掩激动之情。村民木拉提激动地说:“我们村上的发展越来越好了,我们今天领到了1500块钱,谢谢党的好政策,谢谢好干部,提高了我们的收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该镇副镇长郭子扬说:“我们会继续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致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让村民“听得见”政策、“看的着”产业、“摸得着”实惠,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真金白银”,真正让村民把发展红利“揣到兜里”,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不断形成村集体经济“破茧成蝶”的生动局面。”
农旅融合 拓宽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木垒县以阵地建设为基础,积极发展康养旅游、主题民宿等新业态,深挖区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推进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步伐。木垒县西吉尔镇依托国家4A级水磨河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品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投资打造占地10亩的高标准康养旅游民宿,引进中医药和专业人才,融合中医文化和康养理念,因地制宜带动水磨沟民宿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截至目前,该镇共打造集“休闲娱乐、研学旅居、康养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民宿20家。
其中,水磨生态农庄就是由原来废弃的校舍改造成的高端精品民宿,经过精心改造,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也为西吉尔镇民宿产业发展集群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宿内别出心裁的设计内容亮点纷呈,吸引众多游客沉浸式体验绿色生活。农庄负责人戴丽说:“游客在我们农庄吃的是无公害的蔬菜瓜果,还有农户养殖的牛羊、新鲜的鸡肉鸭肉。游客带着孩子过来,还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据了解,水磨生态庄园占地约1.3万平方米,总投资200余万元,共打造了28间客房,同时可满足60人入住。房型涵盖标准间、亲子间、套房、大床房等多种类型,可满足游客的不同住房需求。“每年旺季的时候,游客一直比较多,节假日基本上都是满员,平时也有80%的入住率,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5000多人。”戴丽说。
。
(图为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的水磨生态农庄全景 加尔斯摄)
文化赋能 打造乡村文旅新高地
2024年,木垒县获自治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3.3万人次,旅游收入21.83亿元,同比增长66.14%。木垒县植根于当地的传统特色,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加快全域旅游步伐,把乡村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木垒县还成功设立了丝绸之路木垒县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这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奖项,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举办的颁奖活动,都会吸引大批疆内外文坛、艺术界“大咖”相聚于此,开办讲座、专题研讨、实地调研、采风创作,让小小的菜籽沟村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目前,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乡村文学艺术奖颁奖活动。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菜籽沟村还积极探索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72岁的严希年在自家110亩山地上种植树莓,随着菜籽沟村知名度的提升,他的树莓采摘园每年都能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树莓时常供不应求,不仅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增收,也为村庄的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
如今的菜籽沟村,已从一个“半空心化”的凋敝村落,蝶变为新疆首个艺术家村落,更跻身“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跃升至40多万元,旅游年收入达600余万元,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在这里,村民与艺术家为邻,麦田与画布相映,文学奖与四季艺术活动交织成趣;既有传统农耕的烟火气,又有艺术创作的先锋性;菜籽沟村的成功,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其它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未来,相信在艺术的持续滋养下,菜籽沟村将继续绽放光彩,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