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昆仑古道科考手记:道路变迁下的文明回响与时代新生

昆仑古道科考手记:道路变迁下的文明回响与时代新生

2025-04-27 17:51:08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昆仑山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神根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喀什地区开展昆仑古道综合科考,以多学科视野探寻“天下之中”的文化密码,通过挖掘昆仑文化蕴含的大一统思想与和合共生智慧,为文化润疆注入历史厚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跟随科考脚步,共同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喀什昆仑篇章。

image

  4月25日,科考队一行离开叶城县城,越过戈壁,在蜿蜒陡峭的山峦与河谷交织中,沿219国道向100多公里外的西合休乡阿亚格却普村进发。

  在中途到却普达坂的行驶进程中,左侧是2023年发现的古道,石堆砌的路基在雪线下蜿蜒;右侧建的公路盘旋如白色缎带,满载物资的卡车正驶向雪山深处的村庄。承载历史印记的古道路,盘山绵延的水泥路交相对应,让这座海拔4000米左右的达坂,此刻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立体坐标。

  “现在的路可比以前好多了,你应该也看见过老路吧?那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想出去就出去。”开车前往西合休采购物资的阿亚格却普村村民阿力木·买买提笑着说。他的话语在雪山间激起回声——西合休乡的安居房鳞次栉比,学校的童谣与山间麦田的风声交响,这些随着乡村振兴,道路建设不断发展的美丽场景,与邓缵先笔下“缠民三十余家”的布隆村形成奇妙对话:当年需“踏雪凿磴”的绝域,如今已成为联通西藏、帕米尔的现代节点。在持续推动基层建设中,政府投资建设的不仅是道路网络,更是将边陲村寨编织进国家发展经纬的纽带。

  阿亚格却普村古道路的陡峭险峻与隔河而望的戍堡遗址的崎岖不平,好似1920年邓缵先穿越此地时的记载——“凿磴为梯,骑牦牛下坂”。千年间,东西方商队的驼铃、王朝戍边将士的甲胄在此交汇,将中原的丝绸、西域的玉石、南亚的香料编织成文明的经纬。

  正如随行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审、教授骆娟的介绍:“古道和戍堡的存在,应该能说明,早在古代的时候,叶城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两地,已经有了交流和链接。”

  行走在在戍堡的防卫墙上,骆娟教授指着重峦叠嶂感慨说:“古道早就将各族命运连接一体。”如今,定居兴牧政策让当地牧民的毡房变成抗震安居房,电商物流让雪菊、牦牛肉干走出昆仑。当本地工匠用传统木雕技艺制作“民族团结”牌匾,当援疆技术员在帕米尔高原教种植大棚,古道上传承千年的交流基因,正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暮色中的提孜纳甫河泛着金光,河畔新修的防洪堤与古道石堰隔空相望。从戍堡烽烟到5G基站,从牦牛古道到立体交通网,丝绸之路的驼铃正化为新时代的汽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永续回响。(侯立超 兰羿霖 赵腾月 衣木然)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