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守望者——“五一”假期铁路线路工的十二时辰
5月2日,清晨六点的戈壁滩,星光尚未完全隐去,在新疆东部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铁路编组站——哈密东站,钢轨已泛起冷冽的银光。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密工务段哈密东线路车间技术员付佳伟带领当日作业人员阿卜力提普·依米提前往哈密东站一场区,对线路道岔展开细致检查,身后防护员手持对讲机,目光紧紧盯着列车运行图。“五一”假期里,他们已连续三天坚守在这座新疆东部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力保障铁路运输正常运行。
付佳伟踩着碎石道床,手中的巡道锤轻轻叩击滑床板,金属相击的清脆声响中,他侧耳仔细分辨着其中细微的杂音。作为管辖294组道岔的“主治医师”,他对每处设备的“脉象”都了如指掌:尖轨跟端螺栓松动会发出沉闷的响声,绝缘接头空吊则会伴随空洞的回音。当巡检至一处138号道岔时,他突然蹲下身子,仔细检查轨底胶垫的空隙。
“我们要对整个道岔进行覆盖性检查,包括所有的绝缘接头、夹板,还有所有连接零件和滑床板。如果这个接头存在空隙,列车经过时,这里可能会出现空掉或暗坑等情况,车辆通过时会有明显的晃动和震动。”付佳伟说道。
这样的“诊断”工作,每90秒就要完成一次。在绵延35公里的站场线路上,巡检组日均步行达12公里,弯腰检查4000余次。和他们一同巡检的防护员,对讲机里每隔十分钟便会传来列车接近的预警,作业人员需在20秒内迅速完成下道避让,巡检的节奏犹如与时间共舞探戈。
“我们值守人员每天要对四个场区进行全面巡查,整个场区都要巡检一遍。巡检分为两组进行,一组巡道每天早上至少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一天至少6个小时。由于我们是属地管理车间,对场区情况比较熟悉,清楚咽喉道岔以及一些薄弱位置,重点检查滑床板是否开焊、夹板是否有裂纹等关键处所,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查。”付佳伟介绍道。
线路轨道的轨距标准为1435毫米,误差需控制在±1毫米,水平偏差不超过4毫米。这些数据早已深深印刻在付佳伟和他的团队心中。当智能晃车仪显示某区段出现Ⅱ级偏差时,付佳伟会立即带领团队迅速处理。
“车载式晃车仪能够检测出线路是否存在缺陷,我们巡道时每次都能发现大部分结构性问题,一天至少能发现三四十处。比如现场发现尖轨跟端大垫板的撑杆螺丝松动,我们会立即进行加力处理。在防护过程中,我们还会进行互控、他控、自控,自己也时刻保持观察,确保人身安全。”付佳伟表示。
“五一”期间这三天的工作中,巡检组日均整治病害47处,螺栓复紧达标率达到100%,设备优良率保持在99.3%。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背后,是铁路工务人被汗水浸透的工装,是防护员熬红的双眼,是工具包里被磨平棱角的垫片。
“巡完这个站场,会有一种作为铁路人的成就感。自己管辖的这么多组道岔,今天全部巡检完毕,确保它们安全无虞。”付佳伟说道。
下午五点,哈密东站迎来了运输高峰期。付佳伟带领的检查组顺利完成了当天的巡检任务。远处,万吨列车呼啸而过,脚下大地随之震颤,而他们的检修精度始终精准到发丝级别。
“整个巡检过程结束后,确保了旅客列车的安全,心里作为工务人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由衷地感到高兴。”付佳伟笑着说。
(记者手记)当最后一组道岔巡检完成,付佳伟望着绵延的信号灯长舒一口气。他说,这些钢轨每天要承受200万吨煤炭列车的冲击,他们工作时的误差就是列车的安全余量。此时,他的微信步数定格在28963步,这个数字将随着新一天晨曦的到来归零重启。在这条连接欧亚的钢铁动脉上,工务人用脚步丈量安全,以匠心守护通途。当“五一”假期的旅客凭窗眺望戈壁日出时,或许不会留意到钢轨旁那些躬身如弓的身影,但每一列平安抵达的列车,都在续写着这群无名守望者的安全史诗。(田玉 郭子毅 徐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