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文旅融合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5日电(吕娜)华灯初上,阿克苏世纪广场上热瓦普琴声悠扬。各族干部群众随着节奏跳起麦西热甫,不同语言汇成同一首歌,舞步踏出和谐节拍,勾勒出民族团结的动人图景。近年来,地区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化历史印记 有形促交融
“这次参观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五一”假期,库车市中学生穆耶塞尔·阿不都拉在参观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后说。

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车友谊路墓群原址,展示建筑总面积约9719平方米,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自开放以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馆内通过VR、裸眼3D等数字技术,生动有趣地将文物的历史故事、墓葬背后的历史文化等娓娓道来。浙江游客边凌飞说:“墓葬形制与中原一脉相承,说明中原和新疆地区的传承交流从未断过。”
近年来,地区挖掘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考古实物、历史事实、文化遗存,先后投入2456万元实施7个文物保护项目,完成苏巴什佛寺遗址、龟兹故城和乌什吐尔遗址等考古发掘,填补阿克苏地区春秋战国至元明时期考古空白。“流动博物馆”巡展、《文物里的阿克苏》书籍编撰、国家级非遗剧《多彩非遗》跨省展演等举措,让历史印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文化浸润人心 有感促交融

新和县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的仿古城墙下,讲解员身着汉唐服饰讲述丝路故事;柯柯牙纪念馆内,VR技术还原的“荒漠变绿洲”场景,让参观者感受“柯柯牙精神”的力量;乌什县南孔儒学文化园里,孩子们在“礼、乐、射、书……”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地区累计投入1.02亿元打造文化阵地,101个“城市书房”成为街头巷尾的“精神驿站”。在阿克苏市依干其镇赛克帕其村城市书房里,退休教师帕提古丽·艾莎带领几名孩子开展中华诗词朗诵活动,她翻开一本被翻旧了的《唐诗三百首》对记者说:“孩子们现在能用国家通用语言背诵《悯农》,还会用艾德莱斯绸制作‘锄禾日当午’的贴画。”

此外,地区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国学书院、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等教育基地、示范点300余个,常态开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观学习活动,覆盖各族干部群众192.3万人次。从《杏花之约·丝路龟兹》精品剧目到“决胜巴黎·绽放奥运——奥运冠军面对面”巡回宣讲,文化浸润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呈现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团结和睦、共建家园的繁盛景象。
文旅融合发展 有效促交融
清晨的天山托木尔景区塔格拉克村,薄雾轻笼雪峰,草场泛起露珠。讲解员吾尔尼沙·买买提整理好扩音器,带着游客走向观景台:“眼前的天山冰川形成于百万年前,而脚下的草原见证着新时代的团结故事……”她的解说词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融,引得游客频频惊叹。

吾尔尼沙·买买提是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曾辗转疆内外带团。“走遍祖国山河,最眷恋的还是家乡。”2023年,她看到天山托木尔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毅然返乡应聘。如今,她常对游客说起这里的“双重美景”:“雪山森林是自然的馈赠,而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奋斗,是更动人的风景。”
近年来,地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促融,深挖整理人文故事、历史典故,打造24条彰显民族团结的旅游线路、28家民族团结示范景区。柯柯牙纪念馆的治沙奇迹、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戍边故事、王三街的邻里守望,都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让游客亲身感悟各民族共建家园的历程。
从历史遗址到现代景区,从文化阵地到惠民舞台,阿克苏以文旅为画笔,在天山南麓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丝路古道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