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普县: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擘画新图景
在新疆泽普县,戈壁滩上跃动的加州鲈鱼、温室大棚里翠绿的芹菜、漫山遍野的玫瑰花海与苹果园中飘香的果实,正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近年来,泽普县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政策护航”的立体化发展模式,让泽普县蜕变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戈壁滩上“游”出致富路:水产养殖改写产业版图
在泽普县奎依巴格镇的戈壁滩上,一排排标准化养殖池波光粼粼,加州鲈鱼、澳洲淡水龙虾等高价值水产品在此安家落户。泽普产业园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将荒漠变身为“水上粮仓”。基地负责人许会丰介绍,一个400立方米的养殖池年产量可达5吨,按市场价计算,单池产值超25万元。

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泽普高端水产品供应的空白,更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养殖。家住当地的凯赛尔·麦麦提图尔荪说:“以前靠种地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在家门口的养殖基地工作,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学技术。”基地还计划建设鱼虾育苗车间,未来将向周边县市输出优质种苗,推动全域渔业发展。
设施农业“棚”勃发展:四季丰收鼓起农民腰包
在奎依巴格乡萨依艾热克村,黎世成的温室大棚里芹菜飘香。他承包的6座大棚采用“反季节种植+错峰上市”模式,巧打农业生产时间差,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让芹菜、萝卜等蔬菜提前两到三个月上市,避开市场高峰期,实现收益最大化,鼓起了“钱袋子”。奎依巴格乡通过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乡建成设施农业大棚300余座,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群众不仅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0.58万亩,有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智能蔬菜繁育中心2座,高标准拱棚1446座,温室大棚1273座,形成了以蔬菜和瓜果类等品种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实现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特色种植“花”开遍野:玫瑰花与苹果铺就金色大道
在依克苏乡托格拉克勒克村,滇红食用玫瑰花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新引擎。这个村的图尔荪阿依·如则去年种植3亩玫瑰花,收入3000元,今年扩种至10亩。村第一书记吾布力·艾合麦提说:“我们邀请专家开展种植培训,并统一对接加工企业,开发玫瑰花茶、玫瑰酱等产品,延长产业链。”
与此同时,泽普县的苹果产业也迎来丰收。阿克塔木乡恰喀村的苹果园里,果农阿卜杜拉·阿卜杜喀迪尔的13亩果园预计产量30吨。通过“疏果、套袋、施有机肥”等标准化管理,苹果品质显著提升,直供长三角、珠三角等高端市场。泽普县润泽农业公司还建成万亩无支架轻简化栽培示范园,通过“基地直采+冷链配送”模式,让泽普苹果24小时内抵达沿海城市商超。
产业融合“链”式升级: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振兴
泽普县的乡村振兴不仅停留在种植养殖环节,更向深加工、农旅融合延伸。在赛力乡古勒巴格村,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驻村工作队引进的“四凉”食品生产坊,将凉皮、牛筋面等特色小吃工业化生产,日产量300公斤,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当地的努尔比亚·图尔荪说:“以前在家务农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每月工资4500元,还能照顾孩子。”
此外,泽普县依托苹果花海等资源,打造“赏花经济+采摘体验”农旅融合项目。赛力乡荒地村结合实际,打造“叶河花月夜”旅游综合体,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体验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不断推进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赛力乡荒地村党支部书记加苏尔·阿不力米提介绍说:“为更好地服务游客,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重点打造‘一区一街三园’,以花廊、夜市、酒吧、广场、宴会厅等内容为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加快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格局。今年苹果花节期间,日游客量超4000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收入超百万元。”
政策护航“实”字托底:从输血到造血的机制创新

泽普县乡村振兴的背后,是政策、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力,建设1个现代富民产业园,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等科研团队,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同时,泽普县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种植、保底收购、利润分红等方式,让群众共享产业增值收益。依克苏乡托皮恰村的辣椒种植户阿布杜拉·热米图拉说:“头一年种的时候,心里怕种不好。好在乡里有技术指导,我就跟着学、照着做。没想到收成挺好,一下子卖了四五千块钱,所以今年我又种了65亩。”
如今,泽普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突破30万亩,带动3.2万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从戈壁滩上的水产养殖到温室大棚里的四季丰收,从玫瑰花海中的致富密码到苹果园里的甜蜜事业,泽普县正以产业振兴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如县委书记张伍平所言:“我们将继续深化‘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战略,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致富的沃土,让每一个乡村都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冶小平 吴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