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书记”陈万虎:我的目标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陈万虎/口述 记者/刘茜整理
我叫陈万虎,今年59岁,是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王家庄村党总支书记。站在连片的土豆田边,看着新苗破土而出,我习惯性抓把黑土搓捻——24年前那个改变村庄命运的春天,正是掌心的这份沙质触感,让我笃定了要种植早熟土豆。如今,王家庄村的“金土豆”不仅俏销哈萨克斯坦,还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产业支点。
从“万元户”到“领头雁”
当年土地承包之后,我下了海,以磨豆腐起家,干过电焊,加工过机器,28岁成了村里有名的万元户。
2001年,王家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我以高票当选为王家庄村村委会主任。那年,我35岁,生意如日中天,原本计划开办自己喜欢的农机加工生意。那个冬天,火炉烤不热乡亲们眼中的迷茫。望着全村村民期待的眼神,我庄重地许下承诺:一定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致富经验传授给全村父老乡亲,我的目标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话说出来容易,可是致富何其难。千万条路,哪条路是通往致富的路?多少个夜晚,我睡不着觉。媳妇唠叨:“咱干得好好的,钱也不少挣,何苦费心费力的?”我说,“和大家都是一个村子长大的,我不忍心咱自家吃肉别人受穷。”
种植土豆的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无数次,挥之不去。凭着多年经商经验,我敏锐地意识到,新疆北部土豆大量上市一般在九月份之后,早熟土豆提前两个多月上市,就是说,六月底就能吃到新鲜土豆,这个时间差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转机出现在2001年春耕时节。为减少种植的盲目性,三袋取自村里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跟着我挤上了大巴车,辗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实验室。“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不但适合土豆生长,而且可以大力发展有机、环保、绿色果蔬农业。”专家的检测报告让全村沸腾。
从“试种田”到“跨国单”
种土豆第一关是选种子。我专程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考察土豆种子,学习种植技术。经专家建议选中了荷兰七号。
2001年春天,我带着三十多户“敢吃螃蟹”的村民,把“荷兰七号”脱毒种薯引种在了王家庄的富硒土地上。第一年试种,我们小心翼翼,选择在葡萄园里套种。这儿300多亩葡萄地便成了王家庄村早熟土豆的“试验田”。
从种子埋到土地那天起,我就再没睡过一晚上囫囵觉。杀菌、消毒、催芽、覆膜、开沟、定植、施肥、打药,每道程序都是全新的探索。这些万水千山的荷兰“移民”,能不能适应王家庄村的土地,一切都是未知数。
不久,小苗顶开黑土地,张开娇嫩的绿芽。那些日子,只要得空,我就守在地里,来回查看土豆苗。度日如年的一个多月,土豆终于成熟,收获的近3吨土豆很快售罄。记得首批早熟土豆上市那天,乌鲁木齐市的客商围着拖拉机抢购,现金摞得比一个土豆筐还高。村里杨哥数着平生首笔“万元收入”,颤巍巍地拉着我的手:“虎子,这‘土疙瘩’真能变‘金疙瘩’!”
2007年5月,我带头并动员一部分村民入股,成立了玛纳斯县兰州湾镇金土豆产供销专业合作社。2008年,合作社为早熟土豆申请注册了“金土豆”商标,组织社员按照统一购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四统一”模式,种植了3000亩无公害早熟土豆。在我的努力下,土豆变成了真正的“金疙瘩”。合作社的早熟土豆亩均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那一年王家庄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现在村里的土豆不仅在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等地市场站稳了脚跟,还将6000吨土豆卖到了哈萨克斯坦,我成为玛纳斯县将农产品卖到国外的第一人,合作社的“金土豆”也成了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
从“单产链”到“生态圈”
这几年,我带领村干部四处跑市场、找销路,意识到要把土豆产业做大,必须打造全产业链。
如今,我们村成立的合作社不仅种植土豆,还有滴灌带厂、粉条加工厂、净菜加工坊等产业,能为村民提供10多种就业岗位,村民杨文庆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合作社干一个冬天可以赚到两万多块钱。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我积极动员合作社社员自筹资金80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保鲜库,成立了种业公司,积极探索“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供应模式,形成“基地种植+仓储保鲜+净菜包装+产品加工+销售配送”全产业链条。带领合作社每年种植富硒土豆、山药等特色经济作物5000多亩,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带动村民增收900多万元。
我还积极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地,全面完成王家庄村“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铺设10.8公里柏油路,全村93户农户家中接入天然气管网,修建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2公里,安装路灯50盏。在我的带领下,2024年,王家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万元,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
转眼间,我带领村民种植土豆已经20多年了,每年土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打造了“金土豆”品牌矩阵。现在家家户户买楼房、盖新房、买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王家庄村也成了玛纳斯县有名的富裕村。我也先后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