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李海利:扎根边疆守初心 科技赋能兴牧业

李海利:扎根边疆守初心 科技赋能兴牧业

2025-05-22 22:49:06 来源:中新网新疆

  在新疆哈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将实验室“搬到”草原牧场,用科研成果守护万千牲畜健康;他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用科技力量助力边疆畜牧业发展。他,就是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海利。

  5月21日,在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里,43岁的李海利博士正全神贯注地和同事对肉牛腹泻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他一边操作着仪器,一边向团队成员讲解。实验台上,各种瓶瓶罐罐摆放得整整齐齐,精密仪器发出轻微的运转声。作为中心副主任,他已经在这个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动物疫病防控难题。

  2023年,哈密出现一种新发细菌性传染病——溶血性曼氏杆菌,发病率超50%,死亡率高达30%,严重威胁养羊产业。李海利临危受命,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为了研制出针对这种新发细菌性传染病的疫苗,他和团队连续数月泡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室内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经过不懈努力,李海利团队成功研制出“富营养”培养基,分离出溶血性曼氏杆菌,并确定其与支原体为哈密地区肉羊呼吸道综合征的混合病原。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研制出溶血性曼氏杆菌疫苗,填补了疆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除了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李海利还经常深入基层,走进养殖合作社和养殖户家中。在哈密市牧祥农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韩斌远远看到李海利的身影,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原来,在秋冬季或者冷热交替期间,部分养殖场里出现了羊腹泻的问题,让养殖户损失不小。李海利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析,最终研发出“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技术体系。经过在养殖场的试验示范,羊腹泻发病率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羊梨形虫病是危害哈密肉牛、肉羊养殖的重大疫病,而蜱虫是主要传播媒介。传统化学防治方法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产生耐药性。李海利在基层调研中得知不少养殖户被蜱虫所困扰,决心另辟蹊径,便带着研发人员开展生物防治研究。历时两年,李海利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安全的杀蜱生物制剂,填补了疆内蜱虫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空白。该制剂无毒无害,为梨形虫病源头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李海利在动物疫病防控科研和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多项省级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他们探清了哈密牛羊主要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梨形虫病的病原,研制出多种疫苗和防控制剂,为哈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李海利的同事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李海利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2017年和2023年获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24年获得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然而,面对这些荣誉,李海利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告诉记者,科技兴牧的道路还很长,他将继续扎根边疆,用科技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只牛羊驼。从实验室到牧场,从科研创新到成果转化,李海利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科技兴牧的动人篇章。他是边疆畜牧业的守护者,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跟随李海利的脚步,记者深刻感受到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在实验室,他紧盯显微镜下的样本,反复调试数据的专注令人动容;在牧场,他俯身查看牛羊状况,耐心解答养殖户疑问的身影,彰显着为民初心。那些堆满实验台的样本、深夜不灭的灯光,还有养殖户感激的泪水,都诉说着科技赋能产业背后的艰辛与温暖。他用行动证明,科研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祉的力量。这份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与学习。(马晶晶 克衣木)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