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疏附县艾日克贝西村:在针线中编出致富花样

疏附县艾日克贝西村:在针线中编出致富花样

2025-05-23 18:22:04 来源:疏附零距离

  走进疏附县辽园镇艾日克贝西村的喀什金达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机器高速运转,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工人们专注于各自岗位,裁剪台前布料翻飞,缝纫区域银针穿梭,熨烫台上热气升腾,包装工位上动作娴熟,勾勒出一幅活力满满的生产画卷。

  引企进村斩“穷根”

  艾日克贝西村曾面临人多地少、产业单一、村民收入低的发展瓶颈。为打破这一困局,村“两委”与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逐户走访,摸准村民渴望稳定就业的需求后,确定“盘活资源、引企进村、培训强技”的“造血”路径。

  有了方向,说干就干。2021年4月,村“两委”和工作队盯上了村里的闲置资源,积极申请44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将旧工厂改造成3000平方米服装车间,配备580台缝纫机、锁边机等设备,并成功引入喀什金达服饰有限公司。车间投产后,村集体靠厂房租赁增加收入,村民进厂务工拿工资,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喀什金达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为让企业稳得住、发展好,村里在厂区成立党支部、妇联、工会等组织,把服务嵌入生产线。工人家里遇急事、企业管理遇难题,都能找组织协调解决。久而久之,党支部成了“主心骨”,企业管理顺畅、工人积极性高涨,形成“组织强保障、企业稳发展、员工增收入”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妇女就业绽芳华

  起初,村里不少妇女虽有就业意愿却顾虑重重:担心家人不支持、孩子无人照料,更怕因无技能难胜任工作。工作队与村“两委”逐户走访动员,带领妇女实地参观村内工厂,目睹就业妇女的蜕变,让大家直观感受上班既能增收又能长技。

  为解决育儿问题,村“两委”通过村民议事会征集诉求,工作队联动后盾单位在村委会旁新建托幼所,聘请专业幼师照管孩子,彻底解决就业与育儿的冲突。同时,对接喀什金达服饰有限公司开展“从踩缝纫机到认布料”的全流程技能培训,让妇女们吃下“定心丸”:进厂既能学本事又能挣工资。

  艾日克贝西村托幼所。

  妇女“就业坎”迈过后,企业党支部推行“双培双带”机制——培养党员学技术成生产骨干,引导骨干职工向党组织靠拢,并定期举办“非凡织品,非我莫属”纺织技能竞赛,激发全员比学赶超、创新创优的热情。目前,已有12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她们腰包渐鼓、精神振奋,用双手撑起家庭“半边天”。从“围着灶台转”到“经济能自主”,就业妇女的身份转变,成为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注脚。“以前我丈夫不支持我出去上班,现在我在厂里挣钱了,家里添置了新家具、给孩子买了玩具。他现在总说‘好好干’,比谁都支持我!”村民阿娜尔姑丽感慨地说道。

  产业升级促就业

  为推动村里产业长效发展、助力村民稳定就业,2024年5月,村“两委”与工作队主动对接县人社局、教育局等部门,在村里举办企业产品推介暨促进就业现场会。会上,既帮企业宣传产品、拓展销路,又向村民讲解就业机会,促成企业与求职者直接对接,为企业招聘人才、扩大生产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

  签约现场。

  同时,工作队帮助企业跑市场、优化设计、谈合作,成功与和田、乌鲁木齐、伊犁等疆内多地学校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还帮企业申请到全疆唯一的校服质量3A级认证,凭此“金字招牌”,企业不仅稳固疆内市场,还逐步向国内其他省份拓展销路。如今,该企业已从32人的小厂蝶变为拥有4个车间、8条生产线的“产业小巨人”,吸纳本村及周边村300余人就业,员工月均收入从1600元跃升至4000元。依托产业升级,村民端稳“就业碗”,日子迈向“红火新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村民稳定就业增收目标,探索‘工厂+小微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生产,为村民拓宽致富路径,提升村级自我发展能力,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驻村第一书记陈强信心满怀地说。(曾满英 许攀)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