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淡水龙虾落户温宿 住进“专属公寓”
5月22日,走进温宿县托乎拉乡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嫩绿的稻苗随风摇曳,稻田四周,人工开挖的环沟内水波荡漾,20万只澳洲淡水龙虾苗正陆续入住 “单间公寓”——这些由人工搭建的巢穴每个含30个独立洞穴,为虾苗提供了躲避高温和避险的“安全屋”。
这几天,浙江省援疆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董伟仁和新疆金温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楼忠明每天坚守田间,实时监测水温、溶氧等关键指标,观测虾苗生长情况。“我们分三批完成虾苗投放,5月20日开始投放,目前已投放了15万只左右虾苗,虾苗活力良好,虾苗体长约5厘米,除食用专用饲料外,还能捕食田间杂草与害虫。”董伟仁介绍,通过精准调控环沟与稻田的水位差,虾苗可在高温时潜入环沟水底,脱壳期则能在人工巢穴中躲避天敌。
这一“稻虾共作”模式是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在2024年试点基础上的升级版,今年投入50余万元,引入澳洲淡水龙虾苗种并配套饲料,由董伟仁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攻关,新疆金温水产养殖公司负责落地实施,推动传统稻田从“单一种植”向“生态种养”转型。“我们月底将上线研发的水质云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太阳能供电,可24小时连续监测 pH 值、溶氧、盐度、温度等指标,数据通过物联网上传服务器,手机端可实时查看动态数据,系统设置了指标上下限,异常时会自动报警,便于养殖人员及时干预。为科学养殖装上‘智慧大脑’。”
楼忠明算了一笔账,澳洲淡水龙虾因肉质鲜美、出肉率高备受市场青睐,预计9月上市时,每亩稻田可收获生态大米500公斤,加上龙虾产值,亩均经济效益可达4000元以上,较原有单一种植模式提升3至4倍。“去年60亩试点验证了模式可行性,今年扩大到300亩,提前半个月投放虾苗,并分区养殖了澳洲淡水龙虾与敖氏小龙虾两个品种,预计 9 10日前可全部上市供应。”楼忠明说,这种“稻虾共作”“双虾共养”模式不仅丰富产品结构,还能错峰上市,最大化市场收益。
温宿县地处天山南麓,作为新疆重要水稻产区,曾长期面临种植模式单一的瓶颈。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立足当地淡水资源优势,引入“稻渔综合种养”理念,经过1年多的实验研究,最终确定适合南疆气候的“稻虾共作”方案。董伟仁表示:“这种模式在全国多地已验证可行,我们根据温宿稻田特点优化了水位管理和巢穴设计,特别选择出肉率高、抗逆性强的澳洲淡水龙虾品种,通过更大规格、更高出肉率提升,为当地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水产品种。”(赵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