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科技星火点亮东天山:阿牙村,哈密第一个科技示范村的创业传奇

科技星火点亮东天山:阿牙村,哈密第一个科技示范村的创业传奇

2025-07-22 18:53:20 来源:中新网新疆

  70年,新疆东大门哈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忆阿牙村的变迁,更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发展史诗。而改变这一切的,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场席卷村庄的科技春风。

  “那时候种地,全凭老天爷赏脸,汗珠子摔八瓣,粮食也刚够塞牙缝。”近日,哈密市伊州区东河街道上阿牙村老党员艾先木·阿迪列和丈夫在自家别墅门前修剪花枝(村民在门口修剪花枝的图片公伟有),望着村里鳞次栉比的楼房和别墅,她的记忆被拉回从前。

  往昔岁月:艰苦中求生存

  1987年以前,伊州区东河街道上阿牙村和西河街道中阿牙村同属哈密市城郊乡阿牙村。改革开放之前的阿牙村,生产方式极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农作物种类局限于小麦、玉米等少数品种,且由于灌溉设施简陋,基本靠天吃饭,产量低下。村民们居住的多是土坯房,墙体单薄,难以抵御寒冬酷暑,屋内陈设简陋,几件简单的木质家具便是全部家当。交通状况更是糟糕,仅有几条狭窄且崎岖不平的土路通向外界,出行极为不便,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和信息沟通严重受阻。

  村民艾买提·尼亚孜回忆道:“那时候日子过得太苦啦,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我那时还是个小孩,经常吃不饱。”

  改革春风:吹进希望的种子

  上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阿牙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村民们拥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科技兴农的浪潮也奔涌而至,阿牙村被确定为首批科技示范村,开展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10多项科技成果的推广,使该村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提高。除了传统农作物种植,部分村民尝试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瓜果蔬菜,如哈密瓜、葡萄、番茄等。

  村民阿不都瓦依提·托乎提记得,那时科普广播日日响,科教影像夜夜放,科普资料飞入寻常农家。“啥时候施肥、啥时候打药,科技人员手把手教,种地再不是两眼一抹黑!”

  从 “靠天吃饭” 到 “向技要产” 科技示范带来的不仅是腰包的鼓胀,更是思想的觉醒。村民们不再局限于土地,而是敢于走出去,尝试新的行业,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

  1984年,25岁的艾先木·阿迪列看着人来人往的阿牙路,嗅到了商机:“我们阿牙村不仅靠近城市,还是当时其他省区之人进疆的必经之路!”她专门学习了烹饪技术,与丈夫一起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饭馆,两年后他们又开了一家炸油坊,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当年17岁的艾买提·尼亚孜也得到父母支持,学习了木工技术,他先后采购了电锯、拖拉机,开起了阿牙村第一家木工作坊……科技的火种,点燃了家家户户的致富希望。更多有商业头脑的村民,瞅准了阿牙村的地理优势,开始涉足餐饮、零售、加工等行业。

  数字见证奇迹。从1983年到1985年,阿牙村人均收入从407元跃升至910元,短短两年,全村总收入从27.5万元猛增至55万元!1995年,哈密市获评 “全国农村科普先进集体”,阿牙村(1987年分成上阿牙村和中阿牙村)作为典型代表,成为科技扎根乡土的生动注脚。

  多元发展:拓宽致富新道路

  1994年,原哈密市城郊乡撤销,上阿牙村和中阿牙村分别被哈密市东河区街道和西河区街道下辖。2016年,原哈密地区撤地设市,原哈密市划归伊州区行政区域,由此产生伊州区东河街道上阿牙村和西河街道中阿牙村。

  进入新世纪,上阿牙村和中阿牙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多元化。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科学种植和养殖,改良农作物和牲畜品种,采取科学种植和养殖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村民收入。此外,两个村都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村民成为有技术重服务的建筑工人、家政服务人员、快递员等,为村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村民们还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每到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为村民带来丰厚收入。上阿牙村村民谢热扎提·阿不列孜与丈夫利用自己家的院子开起了农家乐,取名“石榴籽辣子鸡”,每日顾客盈门,生意火爆。“我们每天至少招待六七十桌客人,一家人齐上阵有时都忙不过来。”谢热扎提笑盈盈地向记者诉说自己的烦恼。中阿牙村村民阿不来提·阿不拉经营的“百年桑树”度假村也远近闻名,“过去我家主要靠种地,收入有限。现在利用自己的院子开农家乐,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阿不来提说。

  生活巨变:幸福日子比蜜甜

  如今的上阿牙村和中阿牙村,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棚户区拆迁和改造,两村村民们纷纷住进鳞次栉比的楼房、别墅,屋内装修精美、家电齐全,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村里道路宽敞平坦,两旁路灯明亮,绿树成荫。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善,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设施就在村民家门口。

  上阿牙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牙合甫·尼牙孜感慨地说,村民们为温饱发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大家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村90%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闲暇时,他们跳舞、唱歌传颂党的好政策,或者到村图书室学习科技知识。”牙合甫·尼牙孜说,下一步,村委会还打算通过开办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增收。

  中阿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古力努尔·依马尔也是感慨万分,她说:“现在中阿牙村部分平房区正处在拆迁阶段,等拆迁结束所有村民都会住进政府安置的小区里,以后村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滋润。”

  从科普星火照亮田垄,到科技示范激活创业春潮,阿牙村的蝶变,是科技与乡土深情相拥的胜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荣光时刻,这两个东天山脚下的小村庄,以其跨越时空的科技创业传奇,铿锵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科技创新一旦扎根沃土,便是乡村振兴最磅礴的力量。(马志娟)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