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政:“黑脸”背后的微光寻踪
在阿图什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技术中队,提起民警衡政,脱口而出的不是本名,而是那个响亮又接地气的外号——“衡二黑”。这“黑”,无关性格脾气,纯粹是他那张常年与烈日、星夜、粉尘打交道的脸。这独特的色差,成了他行走的标识。
现场就是无声召唤
“二黑,城东工地有个案子,现场等着勘!”对讲机里的声音刚落,技术中队办公室的门就被“哐当”一声推开。衡政的身影如同条件反射般出现,肩上挎着的是那个边缘早已磨得发白、露出内里材质的勘查箱,箱体上深浅不一的痕迹,记录着无数次奔赴现场的匆忙。他脚步带风,直奔警车。盛夏正午的阳光直射下来,毫不留情地打在他脸上。当他微微低头调整帽檐时,一道清晰的分界线赫然显现——那是常年日晒与帽檐遮蔽形成的强烈“色差”,一道近乎“白”的印记,顽固地圈在额头,与周围深沉的黝黑形成戏剧性的对比。
这“色差”是队里公开的“秘密”,也是同事们善意的调侃点。“嘿,二黑,你这脸可真是自带‘高级防反光涂层’啊!”同事打趣说,“现场拍照都不用担心你反光干扰,省了调参数的功夫!”衡政闻言,习惯性地咧开嘴,露出一排与肤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洁白牙齿,憨厚一笑:“黑点儿好,接地气!说明咱跟现场‘亲’,跟线索‘亲’!”笑声中,警车已呼啸着驶向案件的第一线。
半粒泥土里的乾坤
刑事技术工作,被誉为“为无声现场代言”的职业。它不追求刀光剑影的抓捕,却讲究在方寸之间、于无声之处,拨开迷雾,寻得真章。衡政的看家本领,就藏在他那个看似普通的勘查箱里,也刻在他那双锐利如鹰、能在杂乱中捕捉异样的眼睛里。小到一根几乎肉眼难辨的毛发纤维,大到一块沾满污渍的沉重砖石,但凡进入他的视野,都可能成为撬动整个案件的关键支点。他总说,物证会“说话”,关键看你有没有耐心去“听”。
一次棘手的入室盗窃案让侦查员们一筹莫展。嫌疑人显然是个“老手”,作案时戴着手套,现场被清理得异常“干净”,常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勘查工作陷入僵局。衡政不信邪,他像一尊石佛,在狭窄的室内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目光如同探照灯,一丝不苟地扫过每一寸地面、每一处角落。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他也浑然不觉。最终,他的视线牢牢锁定了窗台上——那里,粘着半粒干涸、毫不起眼的泥土。
“这土……颜色不对。”衡政喃喃自语,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这微小的证物,“这片小区都是黄土,这半粒带点暗红,像是红黏土。”这细微的差异,在旁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却点燃了衡政眼中的光。他立即提取样本进行比对分析。正是这半粒红黏土指明了方向。侦查员们顺藤摸瓜,果然在三公里外一处正在施工、使用红黏土回填的工地上,锁定了嫌疑人。当嫌疑人落网时,其鞋底的缝隙里,赫然嵌着与现场提取物成分完全一致的同款红黏土!这“半粒土定乾坤”的故事,在队里传为美谈,也让“衡二黑”的名号更添了几分专业的分量。
烈日与星光的淬炼
刑侦大队的年轻技术员们,对这位“黑脸”师兄充满了好奇与敬佩。一次备勤间隙,有人忍不住问:“政哥,您这‘二黑’的‘黑’功,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咱这行‘练’出来的绝技啊?”
衡政刚结束一个通宵的郊区现场勘查任务归来,警服上还沾着尘土,脸上写满疲惫,但眼神依然锐利。他抬手指了指办公室墙上指向凌晨两点的时钟,又摸了摸自己粗糙的脸颊,声音带着沙哑却无比坦然:“一半是戈壁滩上的大太阳给‘镀’的,另一半嘛,就是这没日没夜的现场给‘熬’出来的。”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不过,咱这身‘黑’不怕!它有用!它能帮着咱们在那些犄角旮旯里找到线索,能帮老百姓把案子破了,把被偷的东西找回来,把作恶的人揪出来!只要案子能破,只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再黑点,又有啥关系?”
如今,“衡二黑”的名号在队里越来越响。大家说,这“黑”里藏着的是细致,是韧劲,是刑事技术民警对“真相”最实在的坚守。毕竟,能在蛛丝马迹里找出光亮的人,哪怕肤色深一点,也照样会闪闪发光。(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