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从聚人气到暖民心——“三位一体”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格局
今年以来,和静县立足实际,创新构建“固定+流动”“线上+线下”“典型+普惠”三位一体文明实践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让文明之花开遍草原牧区、田间地头。
在固定阵地建设方面,和静县打造“文明集市”品牌,整合资源在乡镇农贸市场常态化开展服务。每逢巴扎日,哈尔莫敦镇农贸市场热闹非凡,义诊义剪、政策宣讲、便民服务等摊位前人头攒动。村民王新表示:“现在赶巴扎不仅能买东西,还能享受各种服务,真是太方便了!”目前,“文明集市”已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40余场,服务群众3.2万人次。
针对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创新实施“阵地随牧迁移、队伍随牧服务、内容随牧定制”流动服务模式。由红色放映车、健康直通车、科技大篷车、矛盾调解车、流动舞台车等专业服务车辆组成的“五车联动”流动服务矩阵,已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盛夏时节,牧区乡镇那达慕大会相继举办,县“红色文艺轻骑兵”坚持“牧民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不断辗转奔波为广大牧民提供“家门口的文艺盛宴”,截至目前,流动服务队伍累计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等活动覆盖2.3万人次。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和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文明实践”新模式,拓展网上宣传阵地,打造融媒体宣传品牌。策划“和静文明之声”短视频栏目,联合各部门单位及骨干宣讲员创作思想道德教育、移风易俗、典型宣传、文明行为倡导等优质内容,全网传播量显著提升,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线下实施文明实践阵地提质工程。全面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内容、形式和途径,重点打造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治区示范点,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格局。在“和静零距离”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集中展示各示范点在阵地建设、活动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一域示范、全域提升”的辐射格局。同时,积极拓展和静镇夏尔布鲁克村民俗文化大院、协比乃尔布呼镇知青纪念馆、巴伦台镇第一社区司机驿站等文明实践阵地,让文明实践处处可见、时时可感。
和静县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道德模范馆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展馆通过实物、影像等方式,生动再现了“中国好人”付志周防沙治沙的感人事迹。
和静县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青年代表、中小学生等群体参观学习,旨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青年干部李军在参观后说:“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大家的道德修养,还能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热情。”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培育“鸿雁大妈”等群众自治品牌,这支由30余名大妈组成的队伍,她们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满腔热情服务身边人,年均调解纠纷160余起、解决群众烦心事300余件,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
鸿雁社区退休职工志愿者任碧莲表示,能发挥余热帮助邻里,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此前,社区居民张某因在网上找到“刷单”活动并准备邀姐妹一起参与,被经验丰富的“鸿雁大妈”警觉发现,经其及时劝导并报告警务室,成功帮助张某止损近万元。
在典型带动下,全县注册志愿者达1.9万人,形成“1+N”的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科学普及等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800余场次。(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