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坪的骆驼精神:永远相信前方有绿洲——中国人民大学柯坪调研手记
当齐兰古城的风吹起,历史的断壁旁唯有红柳静立;当天山托木尔大峡谷的阳光洒下,满目红岩间只见一棵胡杨独守。天山阻隔了来自北方的降水,使这片土地水源匮乏、盐碱遍地。
1994年,柯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彼时,柯坪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单一、生活条件艰苦。经过多年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柯坪县在2020年初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柯坪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曾经的贫困之地焕发出新生机。
为探寻柯坪人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方式与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应用经济学院8位师生组成了“832”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村委会、企业、农户等地进行调研。中国人民大学“832工程”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旨在对全国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实地调研,记录脱贫与振兴的史实。

柯坪县是“832工程”位于新疆的最后一个调研点位。
寻差异,“白驼之乡”的致富之舟
初到柯坪,地表肉眼可见覆着一层白色盐晶——这是可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形成的盐碱地。盐碱土壤不仅板结易裂,保水性也极差,水资源极其短缺。柯坪基层干部回忆8年前初到柯坪工作的场景,无论烧多少次,水都是苦咸的,老百姓将水和茶叶中和后才能喝。水成了制约柯坪发展的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柯坪县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源头减少农业用水消耗;另一方面,广泛普及节水观念,同时在缺水地区兴修储、蓄水设施,实施异地引水工程,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解决用水问题的同时,柯坪开始着力挖掘和培育适应本地环境的特色产业,为县域产业振兴筑牢根基。
在新疆,牛羊养殖并不稀奇,但地方要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围,必须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于是,柯坪精准锁定了自身独特优势——骆驼。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柯坪自古便有“白驼之乡”的美誉。柯坪人与骆驼的缘分由来已久,当地人也因此积淀了养驼的天赋、热情与技能。骆驼的奶粉价值很高,但是由于骆驼妊娠期长,又以单胎为主,老百姓最开始的养驼热情并不高。因此,县委、县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吸引企业发展骆驼产业、如何激发地方村民养骆驼的积极性、如何推进骆驼产品的市场化等多重问题。
调研团在多方访谈及走访企业、农户的过程了解到,柯坪率先出台扶持政策,每新增一峰骆驼,便补贴3000元,以此鼓励农户扩大养殖规模。随着骆驼存栏量快速增长,政府补贴逐步退出,转而由骆驼产业协会引导产业走向市场化发展,最终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随着骆驼养殖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柯坪的骆驼产业也从单一的养殖,逐步拓展至骆驼奶粉、驼绒被等附加产品的生产。目前,全县骆驼存栏量已达5.6万峰,位居全国县域第四、新疆第一。柯坪“人均一峰驼”的愿景及发展基础已然成为现实。
为打造品牌、擦亮品牌,柯坪县注重产业品牌建设和宣传,致力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影响力。柯坪县以“柯小驼”的区域品牌为核心,对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提高了市场辨识度。柯坪县骆驼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骆驼全产业链产值已从2019年的0.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亿元。在万峰驼园,调研团看到,新落成的玻璃直播间即将投入使用,透明的外墙让网友在网购产品的同时,网友能隔屏直观感受成群骆驼的风采,为品牌宣传注入了新活力。调研团访谈时,不少当地干部感叹道:“沙漠之舟能成为致富之舟,小县也能有大作为”。
因地制宜,盐碱地上开出“幸福花”
盐碱地上的柯坪羊与恰玛古等也是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产品。柯坪羊因常年食用含碱的牧草,肉质紧实且无膻味,在新疆羊肉中独树一帜。为了打造高品质又具有辨识度的羊肉品牌,柯坪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推广规范养殖方法,另一方面引进企业研发优良品种,形成了“场繁户育”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养殖企业统一供种、提供饲料配方和技术服务,农户则利用家中庭院进行养殖。当羊成长至出栏体重,企业统一回收并屠宰加工。柯坪县政府网站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县羊存栏量达到65万只,年出栏45万只,带动700余户示范养殖户,产业产值突破17亿元。柯坪人正在盐碱土地上探索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并愈发成熟。
恰玛古是柯坪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在当地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恰玛古富含碱性矿物质,具有清肺、促消化等功效,又被柯坪本地誉为“长寿圣果”。柯坪人将其开发成恰玛古原浆、恰玛古果酱、恰玛古馕等产品。借助线下商超和线上平台,这些柯坪特产陆续走出新疆,走向全国,甚至销往世界(如新加坡)各地。
在柯坪,特色产业的生命力不仅彰显于规模化的生产链条与销售网络,更深深扎根于寻常百姓的庭院之间。在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调研团队走进村民努尔艾力·卡地尔的院落,看到了庭院经济的运作模式。映入眼帘的是分区有致的布局——生活区整洁温馨,种植区绿意盎然,养殖区生机勃勃。鸽子在架上轻鸣,羊在圈中吃草,牛在棚内反刍,鸡在地上觅食,立体化利用空间让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2024年,努尔艾力一家在工资性收入上超过10万元,生产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庭院种植、多样化养殖与务工形成了稳定的致富模式,努尔艾力·卡地尔家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元。从企业的繁育羊舍到精致的立体庭院,从规模化的产业到个性化的经营,柯坪的发展图景既有看得见的产值,也有看得见的幸福感。
柯坪精神,永远相信前方有绿洲
在南疆柯坪盐碱与风沙相伴的土地上,骆驼不仅是运输的伙伴,更是一种信念的象征:即使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也要一步步走向水源和希望。调研团感受到,骆驼的精神早已融入了柯坪人的生活与发展之中。
脱贫攻坚之初,柯坪选择从“小”处破局,以“蔬菜”为起点撬动改变。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唐运全回忆,过去当地农民的餐桌常年被土豆、胡萝卜、恰玛古占据——这些作物虽耐旱,但非常单一。随着拱棚经济的兴起和基层干部的宣传推广,农民不仅掌握了多样种植技术,更完成了从“不会种”到“主动种”的心态转变。鲜嫩的绿叶菜一步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调研团走进柯坪县的商超、市场,西兰花、生菜、卷心菜等蔬菜触手可及,饮食结构的悄然变迁,让柯坪人的生活愈发丰盈。
餐桌的变化只是“小”的开端,脱贫攻坚时期,柯坪县还推行精准的点对点帮扶制度。干部包联1—2户家庭,依据劳动力结构和家庭成员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就业方案。这份关怀并未因脱贫摘帽而中断,以脱贫户卡斯木・沙木沙克一家为例,县里为其制定的2024年“一户一策”增收措施,就将重心放在就业增收上。得益于这项举措,女儿古丽米热在县城稳定务工12个月,全年工资性收入增加近2万多元。口袋渐渐鼓起来,日子也过得愈发温暖。如今,在精准帮扶政策的滋润下,大家的日子就像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本地人才也从过去纷纷外出务工、远离家乡,转变为现在积极回乡建设、投身家乡发展,每一个人都对柯坪县的未来满怀憧憬、充满信心,携手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行。
从齐兰古城驼铃驿站的悠远回响,到新时代脱贫摘帽的振奋喜讯,一代代柯坪人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将曾经承载生计的“沙漠之舟”变成驶向更好生活的“致富之舟”,在南疆戈壁上探寻着新的绿洲。如今的柯坪,不仅有清澈的水流进村庄,多样的蔬菜丰富了餐桌,骆驼、恰玛古、羊等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调研团感受到,这一切的改变,不止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精神世界的延展——柯坪人始终在贫寒与困苦中深耕不辍,在希望与信念中坚定前行。
柯坪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振兴画卷中的一抹亮色。驼铃声不只回荡在古丝绸之路的驿站,也回响在新时代农牧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里。骆驼、柯坪羊、恰玛古这些生长在戈壁的顽强生命,见证了柯坪人不向自然低头、不向困难退让的坚韧与智慧。“永远相信前方有绿洲”,不仅是柯坪人的精神坐标,更是无数中国基层干部与百姓在新时代的信念写照。秉持着“永远相信前方有绿洲”的信念,今天的柯坪,已把绿洲从梦想变成现实。
柯坪的脱贫精神,是沙漠深处生长的韧性,是把戈壁珍宝骆驼、恰玛古变成富民产业的智慧,是干群手拉手蹚出路的同心,是“永远相信前方有绿洲”的信念,也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来源:柯坪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