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巴楚新梅丰收:当传统种植遇上现代科技
八月的巴楚县,1.88万亩新梅果园如铺展的锦缎,沉甸甸的果实裹着胭脂红,在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这片南疆大地上的“甜蜜产业”,正以科学管理的新姿态,书写着丰收的喜悦与乡村振兴的活力。
“您看我们这新梅,个头比去年大了一圈,颜色深得像抹了蜜的玛瑙,咬一口甜到心坎里,口感和品质都比去年上了个大台阶!”8月13日,在巴楚县阿拉格尔乡阔纳买里村的果园里,果农玉素甫艾力・卡斯木正捧着刚采摘的新梅,向收购商热情介绍。

作为全乡3427亩新梅种植区里的“科技示范户”,玉素甫艾力・卡斯木的40亩果园总能引来乡邻驻足围观。与传统果园裸露的土地不同,他的果园地面整齐,覆盖着银色反光膜,阳光经薄膜折射后,如同无数面小镜子将光线均匀“洒”向果实底部,让每一颗新梅都能充分沐浴阳光。
“这反光膜可有讲究,得在新梅成熟前两周精准铺设。”玉素甫艾力・卡斯木蹲在膜边比划着,“它就像给果子装了补光灯,能让新梅上色更快更均匀,卖相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这套科学管理方法,让他家的新梅在市场上成了“香饽饽”。“今年每棵树产量控制在100公斤左右,虽然比往年略有减少,但品质上去了,收购商抢着要。”玉素甫艾力・卡斯木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每公斤能卖到12块钱,这个价格让我们心里特踏实。”

如今,他家的新梅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从长三角到珠三角,都能尝到这份来自南疆的甜蜜。而果园里每天从天亮就热闹起来的场景,更成了村里最动人的风景。“你看这园子里,采摘的、分拣的、包装的,加起来得有100多人在忙活。”玉素甫艾力・卡斯木指着忙碌的人群说,“都是周边乡亲来帮忙,果子摘下来两小时内就能打包发走,既保证了新鲜度,也给乡亲们添了份收入。”
正在分拣包装的村民依布拉音・艾买尔手里的活计不停,脸上笑意盈盈:“我在这专门干包装,一天能赚 100 块钱,离家就几步路,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到钱,多好!”他说道。

在巴楚县,像玉素甫艾力・卡斯木这样靠科学种植增收的果农越来越多。新梅枝头的丰收,不仅鼓胀了果农们的“钱袋子“,更织密了乡村振兴的”增收网”。(祖丽皮娅 李常财 玛依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