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线连天山 电亮幸福路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1日电(余艳春 李匀)电,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发展进步的引擎。七十年来,国网新疆电力不仅织就了一张覆盖天山南北的坚强电网,更以电力为笔,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书写了从“稳定用电”到“赋能发展”的壮丽篇章。从偏远牧区毡房里亮起的第一盏电灯,到现代化工厂里轰鸣的智能设备;从乡村振兴中蓬勃兴起的特色产业,到产业集群里加速奔跑的经济动能,电力的光芒始终照亮着新疆各族群众的幸福之路,驱动着这片土地的高质量发展。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民生福祉的电力底色
“以前电压不稳,馕坑总热不透,打出来的馕要么夹生要么焦煳,一天顶多做几十张。后来供电所的师傅们上门检修,换了线路、增了变压器,现在电稳得很,全电烤炉火力均匀,一天能做两百多张馕,收入翻了好几番!”8月19日,喀什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的打馕作坊里,吐孙·买买提擦着额头的汗水,望着刚出炉的金黄馕饼,脸上满是满足。从烟熏火燎的“小土炉”到干净高效的“全电烤炉”,这场生产方式的升级,背后是农村电网改造铺就的坚实“电力路”。

这样的变化,在新疆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七十年来,国网新疆电力始终将保障民生用电作为首要任务,从“解决有无”到“追求品质”,用一条条银线、一座座变电站,编织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电力仅能覆盖少数城市,广大农村和牧区长期处于“煤油灯时代”。1955年自治区成立后,电力建设逐步向农村延伸,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农村电网始终存在“线长、面广、电压低、可靠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南疆四地州等偏远地区,“用电难”成为制约群众生活改善的瓶颈。
“小时候家里用煤油灯,写作业时鼻子总被熏黑。后来通了电,灯泡却忽明忽暗,洗衣机、冰箱这些电器买了也用不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阔坎村农民阿卜杜外力·艾则孜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
改变始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5年以来,国网新疆电力针对农村电网实施大规模改造,重点解决南疆四地州电压不稳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新疆农村供电可靠率从2015年的99.2%提升至99.87%,电压合格率达99.81%,300多万农牧民彻底告别了“用电难”。
这份光明的福祉,同样惠及着最偏远的角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布依乡,用电曾是村民们最迫切的期盼。该乡1989年设立,全乡仅一个行政村,长期面临无通讯信号、无常明电、靠河水生活的困境。2019年9月27日,整村搬迁至距县城91公里、设施齐全的易地扶贫安置点,通电成了新村激活生活的“第一键”。“村民搬迁到新村通电那天,全村人都围过来看,孩子们追着电工师傅跑,嘴里不停喊着‘电灯亮了’!”原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回忆道。如今的达里雅布依乡,不仅家家户户用上了稳定电,还建起了电力供水厂,沙漠边缘长出了梭梭大芸,村民们的生活彻底换了模样。

在帕米尔高原,电力的延伸同样温暖人心。2023年12月26日一大早,祖国最西端群山中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勒村,村广场上一场热闹的骑马叼羊活动正在举行。“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大网电通到村口了!”村民们难掩激动。这一天,这个帕米尔高原上最偏远的光伏行政村终于接入大网电,51户村民结束了“看天用电”的历史。为了让更多偏远山区告别用电困境,2019年国网新疆电力启动通大电网建设工程,投入约6.3亿元专项资金,通过大网电延伸,全面解决了全疆11个偏远山区光伏行政村的用电问题。
城市里的用电体验也在持续升级。在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国网新疆电力部署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将故障定位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2024年,新疆城市供电可靠率达99.97%,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90%,“刷脸办电”“一网通办”等智能服务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智能电”,电力服务的每一次升级,都映照着各族群众日益提升的幸福感。
从“电力保障”到“乡村振兴”:银线串起的致富路
“农网改造升级让我们受益,我开了全电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7月14日,新疆尉犁县达西村村民库来西·热依木笑着说。他的农家乐里,电采暖、电灶、智能温控系统一应俱全,每月客流量超2000人,年收入突破15万元。
达西村的蜕变,是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这个曾经的沙漠边缘贫穷农业村,因电力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一度不足万元。2023年8月,巴州首家“村网共建”电力驿站在达西村揭牌,村委会与供电公司协作优化供电:10千伏线路重新布局,新增2台变压器,农户用电容量从5千瓦提升至20千瓦。
电力“引擎”一启动,乡村发展就有了加速度。2024年,达西村集体收入达230.5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2万元,电商产业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以前电压低,想办加工坊都不敢,现在电足了,我们村的红枣加工、罗布麻茶生产都火了!”达西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热合曼说。
这样的故事,在新疆的乡村田野不断上演。在伊犁河谷,充足的电力支撑起万亩薰衣草庄园的深加工产业链,精油、香包等产品通过电商远销全国;在阿克苏,智能滴灌电力系统让戈壁变成果园,“阿克苏苹果”借助冷链电力物流走向全国;在阿勒泰,冬季电采暖替代传统煤炉,不仅让牧民的毡房更温暖,更催生了“冰雪旅游+全电民宿”的新业态。

电力不仅激活了乡村产业,更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在昌吉州玛纳斯县,“全电牧场”里,自动喂料机、智能挤奶设备、恒温牛舍等全靠电力驱动,养殖效率提升40%;在巴州和静县,“电气化大棚”通过电力调控温度、湿度,蔬菜亩产增加20%,节水30%。电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为了让电力红利更精准地惠及农牧民,国网新疆电力还创新推出“电力+民生”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一对一”办电服务;联合农业部门开展“电力助农培训”,教农牧民使用电气化农机、智能灌溉系统。“电力服务送到家门口,我们发展产业更有底气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农民买买提·依明说。
从“惠企政策”到“产业引擎”:电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亏了‘电e贷’,我们企业渡过了资金难关!”新疆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张磊感慨道。今年初,企业因扩大产能急需资金,依托国网“电e金服”平台,凭良好的用电信用申请到500万元低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七十年来,国网新疆电力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使命,从早期的电价优惠到如今的“电力+金融”“电力+能效”服务,不断升级的电力服务体系,成为新疆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2020年起,随着新疆产业加速升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国网新疆电力逐步推动国家电网公司“电e金服”平台落地,与新疆本地13家银行合作,创新推出“电e贷”“电e证”“电e票”等多项金融产品。截至2025年,该平台已帮助新疆企业融资超191亿元。“用电数据变成了‘信用凭证’,我们小微企业贷款再也不用愁了!”乌鲁木齐市一家食品加工厂老板王芳说。
服务的升级不只在于“降成本”,更在于“促转型”。2023年,新疆提出打造“八大产业集群”,国网新疆电力迅速发布十项服务举措:保障电力供应,推动能源安全战略落地;加大电网投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深化能源消费侧服务;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助企快响模式;深化数据赋能,精准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保障供应链畅通,共同培育产业生态圈;拓展办电模式,优化电力营商环境;降低接电成本,减轻企业投资压力;丰富服务手段,支撑开展市场化交易;为企业办实事,电力赋能共谋发展。
2024年,“八大产业集群”升级为“十大产业集群”,国网新疆电力同步升级服务,围绕“十大产业集群”用户用能需求,重点发力持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用电的堵点痛点,通过简化办电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助力重点项目早送电、早投产,为“十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同时,国网新疆电力持续优化办电用电体验,在“网上国网”APP上线变更用电“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融合过户、更名、销户、改类、增容、退费、增值税变更等高频业务流程,将关联性强的电力业务“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居民视角的“一件事”,全面实现“过户+改类”“过户+增容”等6项供电服务“一次办”。全力推动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配合自治区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重构服务流程,在新疆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上线联合报装功能,构建“一窗受理、一表申请”的业扩报装新模式。

2025年,国网新疆电力深化“阳光业扩一站通”平台建设,实现与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数据互通,为相关高压客户办理新装业务平均用时压减至22个工作日内。“以前办电要跑多个部门,现在线上提交资料,电力工人上门服务,太方便了!”喀什经济特区某企业负责人说。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疆新增市场主体20.18万户(含兵团),其中85%的企业将“电力服务便捷”列为投资新疆的重要原因。
从“光明使者”到“团结纽带”:电力架起的连心桥
“感谢电力师傅,让我们的学校亮起来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幼儿园,孩子们向国网新疆电力党员服务队感谢道。2023年3月22日,服务队为学校更换了老旧线路和灯具,安装了电采暖设备,让孩子们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七十年来,国网新疆电力不仅是电力的输送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从党员服务队到驻村工作队,从双语服务窗口到电力脱贫攻坚,电力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服务群众,让银线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连心桥”。
自2014年自治区启动驻村工作以来,国网新疆电力先后向全疆78个村派驻1266名干部,累计向和田地区策勒县捐赠资金4118万元,完成全疆消费帮扶2.62亿元,惠及10.47万人,累计帮助47个贫困村、5784户231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在驻村工作点修建“民族团结文化广场”,组织各族群众开展联谊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国网新疆电力连续8年获得自治区驻村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荣誉。
这样的故事,在新疆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在塔城地区,“电力小白杨服务队”翻山越岭,为牧民提供用电服务;在阿勒泰地区,“雪都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冬季冒着零下30℃的严寒,保障牧民定居点用电。
电力不仅连接着千家万户,更连接着新疆与祖国各地。在“疆电外送”工程建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建设者与新疆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情谊;在超高压变电站、特高压换流站,汉族技术人员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员工组成“师徒结对”,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电力援疆工作中,江苏、浙江等省份的电力专家来到新疆,传授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电力队伍”。
“我们家的电灯亮了,心里也亮堂了!”和田地区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旁,村民热依拉木·买提库尔班说。如今,她家不仅用上了稳定电,还开了一家“流星综合超市”,生意红火。“电力带来了光明,更带来了希望,我们要像库尔班大叔那样,永远跟党走,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前行。从“点灯靠油”到“用电无忧”,从“孤网运行”到“西电东送”,这张贯通天山的银线大网,既见证着民生福祉的蝶变,又驱动着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更串联起民族团结的深情,成为连接人心的“连心桥”。站在新的起点上,国网新疆电力将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引领,持续完善补强电网网架,让更多绿电点亮万家灯火,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注入不竭“电力动能”,让丝路灯火更璀璨,幸福之路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