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王立中:十四载风沙征程,创出治沙富民路

王立中:十四载风沙征程,创出治沙富民路

2025-09-03 23:01:16 来源:中新网新疆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和田主战场,一种名为“四翅滨藜”的生物治沙“新秀”正在脱颖而出,与梭梭、红柳、玫瑰等传统治沙植物一道扎根沙漠、阻击风沙,共同构成了“美美与共”治沙生物多样性和治沙富民的壮丽图景。四翅滨藜成功引种和田,探索形成高质量治沙富民之路的背后,凝结了一位新时代支边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来自首都北京,曾经两次援疆,把自己后半生的人生篇章和家国情怀写在了和田的沙漠上,他叫王立中。

  使命召唤:探索治沙与增收相融并举之路

  2010年9月5日,王立中作为北京第七批援疆干部,带着新的使命,提前入疆开展前期工作。他至今难忘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和田给他的第一印象。走出机场,空气中弥漫的沙尘扑面而来,街道两侧的树叶上落满了尘土,整个城市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

  王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协助当地开展安居富民房建设。在入户走访时,和田农村普遍的深度贫困面貌,让他这个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援疆干部感同身受,一种“帮助和田乡亲改变现状”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触发他开始进行深入思考。

  恶劣的自然环境往往与普遍贫困相伴生,如何找到一举两得的切实途径,既有助于解决和田生态问题,又能普遍提高农民收入,这让王立中不断地思考求索。他发现,和田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羊,但养的羊普遍不多,一般也就是十几只,多的二十几只。王立中深知养羊对于贫困家庭增加收入、解决燃眉之急的意义。经过调查发现,和田每年需要从其他省区调入大量活羊。那老乡为什么不多养些羊呢?核心原因是饲草短缺、草场退化。

  通过北京的援建,农村住房条件普遍快速改善了,但“老乡们兜里更没钱了”的窘况,深深刺痛了王立中。那就从解决和田羊饲料短缺问题入手,他暗暗下定了决心。和田土地面积大,但绿洲面积只占不到百分之四,只能向沙漠要饲草,必须找到一种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生物量大、多年生、饲料质效优、耗水少、易管理,能适应沙漠环境且固沙效果好的优良作物,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久持必有获。四翅滨藜这个引自国外的植物品种,通过一位名叫高同雨的专业技术援友进入了王立中的视线。这位援友先是在洛浦县一个休闲观光园里种植了一小片,长势不错,邀请王立中去参观。听说是一种饲料灌木,可以做饲料。王立中眼前一亮,顿时把长得团状的四翅滨藜与老乡们养羊增收脱贫面临的窘境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在“好地”上种植推广不切合实际,只有能在沙漠上引种推广,才可能解决和田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痛点”。

  能不能在和田沙漠引种推广四翅滨藜,大家都没有把握。时不我待,王立中和援友积极争取援疆资金支持,2012年8月,开始在洛浦县农业园区的沙漠进行小规模种植试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苗子未能成活。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四翅滨藜在和田沙漠引种推广“成活率太低”、“不可行”,甚至有援疆干部“水土不服”的议论。如果没有王立中的执着坚持,这件事肯定就搁置了。王立中没有退缩,他发现少数苗子活了下来,并且长得不错,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顶住压力,坚持再次尝试,但这个时候,第七批援疆临近结束了,援友们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告别和田。

  援疆结束前夕,在王立中的坚持与推动下,四翅滨藜在和田沙漠引种项目准备再次立项开展试验。但他壮志未酬,带着遗憾离开和田,返回了北京。2014年6月,在北京援疆资金支持下,和田县沙漠地区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四翅滨藜引种试验,王立中在北京时刻关注和牵挂着这个项目。这次试验取得成功,开创了国内沙漠土地成功引种四翅滨藜的先例。

  引种成功了,但是四翅滨藜作为饲料长期养羊,在国内没有先例。这个课题又责无旁贷地摆在王立中的面前,内心的使命感让他无法释怀,只能迎难而上。在大学同学的资助和家人的支持下,2016年5月,他毅然决然安排家人来和田开展四翅滨藜养羊公益试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众里寻它千百度,四翅滨藜,就是它!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绝不能半途而废!

  在各方支持下,2016年10月14日,王立中作为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干部骨干,再次提前入疆,回到了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开始了他第二次援疆历程。养殖实践证明,四翅滨藜是优质饲料,适口性好,营养含量高,作为羊的主饲草没有问题!在推进工作最困难的时候,自治区和地区科技部门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他至今难忘。

  意外惊喜: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让“沙窝”变“金窝”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植物,通常寄生在梭梭和红柳的根部,在和田是重要的乡土特色产业。天道酬勤,机会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特别是坚持实干的人。2019年7月,在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发明专利的无偿支持下,王立中团队在和田开始进行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试验,2020年3月取得成功,在新疆开创了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的先河。这一创新成果,颠覆了学界和业界传统认知和实践,引起高度关注。

  王立中说,只要脚踏实地干事,你永远想不到明天会有什么“意外惊喜”发生。四翅滨藜引进和田,本来是为了解决羊饲料短缺问题,两个物种原本也毫不搭界,当时种植四翅滨藜,谁也不会想到将来能接种肉苁蓉,出乎所有人预料,奇迹意外地发生了。更令人惊喜的事还在后面。

  四翅滨藜是肉苁蓉的优良寄主,其产业优势明显:一是亩产量更高,通常达到400公斤,相当于梭梭肉苁蓉的三倍以上;二是质量更优,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梭梭肉苁蓉;三是口感明显好于梭梭肉苁蓉,基本没有苦、咸、涩味,更适合日常食用,更利于作为“食用肉苁蓉”进行推广,市场潜力更大。王立中对和田四翅滨藜肉苁蓉产业充满信心。

  正因为有王立中这样的人坚持推广,和田理所当然地成了四翅滨藜肉苁蓉主产区、核心产区。截至目前,和田四翅滨藜种植面积已达到5万亩,接种肉苁蓉面积约3万亩,种植推广面积正在快速扩大。这是四翅滨藜这一神奇植物对和田这片热土的特殊“青睐”。只是,这一切并不意外……

  不忘初心:着力帮扶脱贫乡亲迈向共同富裕

  在王立中个人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让记者印象特别深刻,文章记录了王立中团队帮扶于田县木尕拉镇木哈库勒巴什村残疾人买买提一家种植四翅滨藜的故事。

  今年7月10日晚上11点多,王立中随运苗车前往220公里外的于田县,以便第二天上午能及时到地进行种植技术指导。5月初王立中团队答应了买买提家的帮助请求,但由于苗木没有达到移栽的标准,以及当时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耽搁了近两个月。买买提家一直在翘首企盼,王立中也一直记在心里。7月11日凌晨3点多到达了于田县。司机师傅家就在于田县,车停在了家门口。王立中不想打扰司机师傅一家人的休息,婉谢了司机师傅的善意,在驾驶室里过了夜。在早上前往买买提家地里送苗的路上,王立中问司机师傅,“你知道四翅滨藜和接种肉苁蓉是怎么引到和田的吗?”司机师傅回答说,“听说是北京的援疆干部带到和田的……”。司机师傅不知道,就在他身边的、晚上在他车上过夜的王立中,就是他说的“北京援疆干部”。这一刻,王立中泪眼朦胧……

  王立中说,他的团队没有辜负每一个残疾人家庭期待的目光。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村民古丽见尼提双手只有4个健全手指,属于二级重度残疾。她身残志坚,不屈服命运的不公,梦想通过自己残缺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女儿,改变人生。她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当地防沙治沙,承包了100亩沙漠。为此,她把结婚时的金饰拿出都卖了。在她撑不下去、准备放弃时,是王立中团队帮助她种上了四翅滨藜,而且承诺帮扶到底,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王立中团队所在地到古丽见尼提的基地来回有500公里,已经跑了五六次。

  王立中团队这几年帮扶当地普通村民很多,还帮扶了一些其他省区来和田种植四翅滨藜的农民。他说,和田脱贫乡亲种植四翅滨藜的“急难愁盼”,就是他的推广团队奔赴的方向。这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景作秀,而是积年累月的长情奔赴。

  和田县英阿瓦提乡村民艾力在王立中的帮助下,2022年春季种植120亩四翅滨藜,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现在艾力是王立中团队的成员,他已成为业内知名度很高的推广带头人和“网络达人”,在肉苁蓉种植户中很有影响力,带动了不少当地村民加入了四翅滨藜种植行列。他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拍成了治沙公益宣传广告,广为传播。

  老家在河南的晏姣姣,2023年3月带着住房抵押贷款19万元,从库车来到和田,想种植四翅滨藜肉苁蓉。在王立中团队的帮助下,晏姣姣租的250亩地很快种上了四翅滨藜。看到晏姣姣取得成功后,在库车、轮台一带曾经一起种棉花的河南、河北老乡们纷纷来投奔她。去年6月中旬,他们成立了合作社,大家推选她担任理事长。现在,合作社成员种植四翅滨藜面积达到3500亩,成为和田县目前规模最大的种植片区。晏姣姣从一个普通的四翅滨藜肉苁蓉种植户,如今变成了带领一批人致富的带头人。

  这样的帮扶案例不胜枚举。王立中说,要特别感谢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几年来的无私支持,和田四翅滨藜推广事业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与该基金会的长期支持分不开,正是有了这种宝贵的支持,他的团队才能帮助和带动更多的人发展四翅滨藜生态产业。

  作为从贫困地区农民家庭走出来的王立中,现在又重新回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和田沙漠边缘脱贫乡亲发展四翅滨藜生态产业,迈向共同富裕,改善自然环境,实现人生价值。他每天在沙漠里奔波,身上沾满沙尘,穿不了体面干净的衣服和皮鞋,常常灰头土脸,与村民老乡们站在一起,很难从着装上看出他的不同。也正因为这样,他更容易和最底层的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他们当中的致富领路人,被当地不少老乡亲切地称为“王老师”。

  看到自己十四年援疆和坚持不懈的个人奋斗成果,终于转化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片片绿色与和田乡亲们绿富同兴的产业,王立中感到由衷的欣慰!曾经历过的一切苦和难,都化作云烟随风而散。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就是对他十四年坚守与付出的最好诠释与回报。

  现在,和田已经基本形成了四翅滨藜防沙治沙、肉苁蓉种植、冬季牧场三位一体、林药结合、林牧融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业模式,但是以后的路更长,未来的任务更艰巨。如何让和田四翅滨藜治沙富民事业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王立中思考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王立中说,和田这片热土承载着他后半生的光荣与梦想,这里有他太多的牵挂,他已经离不开和田了。

  采访中,记者有一个强烈感受:王立中就像牢牢扎根和田沙漠的四翅滨藜,他坚韧不拔,在艰难境遇中踔厉前行,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言弃,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他用十四年的时间,在和田沙漠筑起了一道坚守与担当的绿色丰碑,这就是和田人!(古则丽努尔·麦图隼)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