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喀什特色产业“多点开花”“链”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喀什特色产业“多点开花”“链”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9-14 19:29:41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内的民族乐器展示区。疏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内的民族乐器展示区。疏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喀什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链”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果儿甜琴声美药香飘

  ——喀什特色产业串起农民“增收链”

  九月的喀什,瓜果飘香。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的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乐器工坊内,热瓦普的弦音刚落,莎车县林果加工车间的机器便响起轰鸣;巴楚县的枣夹核桃正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疏附县木什乡的白芍根块刚一采挖就吸引众多客商……喀什大地,特色产业如繁星点点,串联起农民增收的幸福路。

  “以前核桃摘下来只能论斤卖,现在做成琥珀核桃、枣夹核桃,身价翻了好几倍。”近日,在莎车县某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有关负责人说。这家上海浦东新区援疆企业2018年落户喀什后,专注巴旦木、核桃精深加工,年加工量超2000吨,开发出30余种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该企业还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20余个林果合作社签订订单,带动1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

  村民迪丽娜尔·如则便是受益者之一,迪丽娜尔从生产线员工到办公室主任,月薪从2000元涨到5000余元。“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人还有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迪丽娜尔的眉宇间透着笑意。

  在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兵地共建的疆玉果食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景象。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9团18连红枣与阿勒台买里村核桃“强强联合”,前端完成红枣筛选清洗,后端进行去核、夹心、包装,月产量达1500公斤、利润超4万元。同时,合作社还统一收购周边农户林果,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金果果”成为富民“甜果果”。

  “这把热瓦普用的是50年树龄的桑木,光晾干就得两年,手工掏模时多1毫米都不行。”9月6日,在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乐器工坊内,手艺人马木提·热合曼捧着刚完工的热瓦普,指尖还沾着木料的清香说。

  2017年,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建起了乐器工坊,免费提供水电,每年还补贴1万元,像马木提这样的手艺人终于有了“新家”。如今,工坊12户20余名村民组团发展,年制作乐器3万余件、收入超50万元。全村64户130余人从事乐器制作,年总收入突破200万元。

  热瓦普、独它尔等乐器不仅吸引游客现场购买,还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每逢节假日,工坊里的乐器展演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旅游“活名片”,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今年34亩白芍,亩产2吨,毛收入超100万元。”近日,在疏附县辽园镇尤喀克站敏村的白芍地里,种植大户闫豪蹲在田埂上,捧着刚挖出的白芍,难掩丰收喜悦。

  2020年,闫豪从安徽引进白芍种苗,还专门请来技术人员指导白芍种植技术。悉心培育4年后,白芍在2024年迎来盛产期,亩均毛收入超3万元。去年,他种植的700亩板蓝根、丹参及桔梗等中药材喜获丰收,成为村里的“药材带头人”。

  在疏附县,中药材种植已形成规模。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7200余亩,甘草、板蓝根、芍药等长势喜人。

  同时,该县通过“订单种植+技术指导”模式,将戈壁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中药材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更让农民多了一条稳定增收的新路子,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药材种植队伍中。

  从车间里的“林果深加工”到乐器工坊的“指尖经济”,再到田间地头的“药材产业”,喀什地区围绕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力,正以“种植提质、加工增效、市场拓展”为抓手,让老手艺焕发新生,让农产品升级增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奏响产业兴、农民富的壮美乐章。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石观蒲向阳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