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县第一小学:以特色教育为笔 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在我们的种植园里,各族同学一起播种、一起收获,就像一家人一样!” 近日,精河县第一小学406班学生阿依奔在与湖北襄阳小伙伴的云端联谊中,兴奋地分享着校园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为一所始建于1907年的百年老校,精河县第一小学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步入新时代,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五乐”素质教育为载体,通过耕园育人、云端交流、体教融合等特色举措,让各族师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同心,于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边疆教育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耕耕园育情:在劳作中扎根文化认同
走进精河县第一小学,一方充满生机的种植园格外引人注目。35块班级责任田整齐排列,成为各族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课堂“。园内不仅有生机勃勃的作物,更有承载文化记忆的“宝藏”—— 农耕文化展区里,木犁、耧车、独轮车等老农具静静陈列,老师带领学生触摸这些器物,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农耕文明的故事。紧邻的二十四节气长廊,“清明种瓜点豆”“谷雨栽地瓜”等农谚与种植实践相互呼应,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焕发活力。
“我们以种植园为载体,将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融入日常生活进行跨学科教学。” 该校副校长田晓丽表示,“这不仅能让孩子们在生活实践这本 ‘活教材 ’中收获知识,更让各族学生一同劳动学习,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泥土与汗水的滋养中深深扎根。”
云端筑梦:跨越千里的民族团结之约
“襄阳的小伙伴,我们精河的枸杞又大又甜!”“我们襄阳的古隆中特别有名,欢迎你们来做客!”屏幕两端,精河县第一小学与湖北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热情分享着家乡故事。这样的“云端对话”,两校已坚持了7年。
2018年,为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精河县第一小学主动与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牵手,开启了跨越三千公里的“云端联谊”。每隔一段时间,两校便举办线上主题活动,从介绍家乡文化、分享美食特产,到展示才艺特长、交流学习心得,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两地学生的心紧紧相连。
一次联谊活动中,406班学生阿依奔带来冬不拉演奏,悠扬旋律刚落,襄阳同学便迫不及待提问:“这是什么乐器?太好听了!能教我们吗?” 热烈互动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出绚丽火花。
除了线上交流,线下的“双向奔赴”更让友谊升温。学校组织学生代表赴武汉参加“红领巾心向党・石榴籽一家亲”鄂博红色融情夏令营,孩子们走进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携手游览东湖绿道分享喜悦。夏令营结束后,两地学生通过书信往来、互赠手工艺品维系友谊,这份友谊还从孩子延伸到家庭——家长们因孩子结缘,交流教育心得,分享生活趣事,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群体”的良好效应。

体魄铸魂:在运动中锤炼团结品格
“加油!加油!”冬日校园里,冰场上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滑冰)”,精河县第一小学将体育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了滑冰、武术两大特色项目,让各族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凝聚力量。
每年冬季,滑冰课程如期开课。专业教练从基本姿势教起,耐心指导学生掌握滑行技巧。冰面上,孩子们难免摔倒,但他们从不气馁,互相搀扶着继续练习。“刚开始我特别害怕,总是摔跤,是同学郑奕烁一直鼓励我,教我平衡技巧,现在我已经能滑得很稳了!”学生赛依迪笑着说。一次次摔倒与站起中,孩子们不仅磨炼了坚韧意志,更在团队协作中加深了彼此情谊。
武术课程同样深受学生喜爱。课堂上,各族学生身着武术服,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既传承了中华武魂,又锻炼了身体素质。“练习武术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坚强,也认识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好朋友,我们一起训练进步,就像亲兄弟一样。”学生安发里说。

此外,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搭配每日“阳光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实现身心共同成长。如今,操场上、冰场上,总能看到各族学生一同运动欢笑的身影,体育已成为连接各族学生的坚实纽带。
百年薪火相传,育人初心不改。精河县第一小学以“五乐”教育为抓手,用特色实践为各族学生搭建成长平台,让校园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未来,学校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培育更多心怀家国、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边疆教育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更多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乐 ’课程为抓手,把学校打造成师生共有精神家园,为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疆长治久安作出应有贡献。”县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谢苏环表示。(马东强)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