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大地处处好“丰”景
“以前我们种地是传统模式,现在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全用上,加工、销售有企业兜底,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和田市伊里其乡种植户布帕提麦·托合提麦提的一番话,道出了“十四五”期间和田农业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发展变化。五年来,和田地区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链为纽带,在沙漠戈壁绿洲间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科技扎根田野 “丰产密码”破解发展瓶颈
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和田农业的生产效益,曾是农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今,随着戈壁设施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的推广,智能温室在沙漠戈壁上撑起了“绿色希望”。截至2024年底,全地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4.39万亩,拥有温室大棚超1.3万座,种植品类从单一蔬菜拓展为果树、花卉等多元结构。到2025年上半年,温室大棚总收入已达4.89亿元。
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大棚。(航拍图)在和田县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水肥一体化、温湿度自动化调控等技术实时监测植物生长环境,让昔日沙漠戈壁焕发新生。“这片曾经的沙包地,如今年产值达2.4亿元,带动了2000余人稳定就业。”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古丽艾仙·依明自豪地说。
田间地头的“智慧升级”同样成果显著。随着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机技术培训的开展,一批懂技术、会操作、能进行设备维保的农机手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麦田里,自动驾驶收割机、精量播种机往来作业,村民热孜完古丽·买吐送算了笔明白账:“过去,1亩地需要3个劳动力劳作半天才能完成,现在两台收割机2小时就能收完38亩地,农时缩短了近90%。”植保无人机更成为农户的“空中帮手”,种植大户阿卜杜帕萨尔·努尔买买提利用北斗导航无人机,单日可完成400多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
植保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喷洒叶面肥。(资料图)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水稻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600公斤;墨玉县加汗巴格乡3000亩盐碱地经改造后迎来玉米丰收,昔日“低产田”变身“聚宝盆”。2019年至2025年8月,全地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万亩,新增灌溉达标面积超百万亩,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深加工延伸链条 “田间产品”变身“货架精品”
如果说科技让和田农产品“量质齐升”,那么深加工则让附加值实现“倍增效应”。
在新疆美滋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完成和面、烘烤、包装等工序,4条生产线年产糕点、果脯等产品超5000吨,年产值达7000万元。
新疆美滋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我们引入先进设备开展智能化生产,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的低糖果脯、即食坚果等产品很受欢迎。”公司相关负责人麦麦提艾力·萨塔尔说。
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结,让产业链红利精准滴灌。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每年采购1000万元的和田核桃、红枣,带动320户农民增收。
“公司按照有机标准收购农产品,不仅价格高,还会教我们种植技术,比我们自己卖划算多了。”布帕提麦·托合提麦提说。
群众在新疆美滋滋食品公司就业。(资料图)车间里的成长故事,更是产业链延伸的生动注脚。在美滋滋公司工作20年的奥布力喀斯木·霍吉瓦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主任,月薪4000至5000元。“这份工作教会我技能,让我有了稳定收入,今年打算换辆新车。”他的话语里满是成就感。
皮山县“明星杏”深加工产业同样亮眼。
皮山县萨扎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当地“明星杏”资源,建成“杏福产业园”,打造集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注册“巴什兰干杏”地理标志品牌。摒弃单一制干模式,开发出大白杏杏干、杏仁、果酱等17种深加工产品,吸纳38人稳定就业,带动280人季节性就业,让“致富金果”的价值持续释放。
阿力木江正在往货架上摆货。(资料图)“公司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各项惠民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对我们产业发展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农产品加工领域,把和田的优质农副产品卖到更多地方。” 皮山县萨扎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阿力木江·麦麦提敏说。
搭建销售网络 “和田好物”走向广阔市场
“种得优、加工精”更要“卖得火”。
和田地区构建的“线上+线下”销售矩阵,让特色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今年“五一”期间,和田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凭借“满减优惠+免费邮寄”活动,销售额近30万元,日均交易200单。馆内1500余种农副产品,有特级灰枣、石榴汁等,通过邮政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建馆以来带动销售额突破119万余元。
顾客在和田地区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选购商品。(资料图)直播带货更让“和田优品”成为“网红爆款”。
9月,和田红枣还未上市,种植户已通过直播预热,向粉丝展示果实品质,为上市销售蓄力。
10月下旬,皮山县的皮亚曼石榴正值丰收,地区商务局联合邮政开展直播,主播在田间地头向网友推介鲜果,收获大量订单。
网络达人在石榴地里助力和田石榴线上销售。“我们深化‘邮政+农户+市场’模式,拓展冷链物流,让消费帮扶既‘卖得好’又‘带得动’。”和田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馆长努尔色里木·麦吐送介绍,截至今年5月,和田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已与60余家企业、合作社合作,打通了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10月29日,第十五届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落幕,和田地区成果显著。
和田的30余家参展企业集中展示121个特色产品,涵盖大枣、核桃、石榴、甜瓜等。依托和田独特水、土、光、热资源,农产品经自然吊干等工艺积累充足养分,加工中还采用人工筛选、真空锁鲜等精细流程,品质上乘,深受首都人民喜爱。
第十五届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上,市民品尝和田石榴。(资料图)据统计,交易会期间和田共接待消费者3万余人次,现场销售农产品7800余件,金额87万余元。达成意向订单269单,金额超640万元。签约涉农项目10项,达3.348亿元,涉及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成表示,和田地区将大力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助力和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车间,从线下门店到直播平台,和田地区以科技赋能种植、以加工延伸链条、以渠道拓宽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农业发展质的飞跃。和田正孕育着更多“丰收希望”,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胡礼政)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