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1日电(霍然 陈昭淋)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北京连演3场后,4月29日,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研讨会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会议厅召开,北京文艺界老中青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大家聚集一堂,谈观剧感受,对《拉齐尼·巴依卡》音乐剧给予了较高评价,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为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打造成一部“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集思广益。研讨会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主持。

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的创作背景、时机、方式、历程,该剧总导演蔡薇蔓介绍了创作理念、创演过程和80余名精神可嘉的喀什本土演员。
国家京剧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宋晨观看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参会前一晚还认真查看了新闻报道和资料,了解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足迹踏遍帕米尔高原的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执着地为国巡边的感人事迹,对英雄拉齐尼·巴依卡说的“没有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话语用心体味。“拉齐尼·巴依卡是帕米尔高原孕育出的‘帕米尔雄鹰’,这个人物事迹是真实的,在新时代很典型,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离我们很近很近。这部剧让观众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和英雄人物一生的了解,化作了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思想高度和效果达到了,希望朝着将英雄精神永留人们心中这个目标继续打磨。”
“《拉齐尼·巴依卡》音乐剧用编连体的叙事方式,抓住成长线、情感线两条线,将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脉落描绘得很清晰,并调动了高科技、舞美、音乐、服装、灯光、录像等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效果超乎我想像的好,目前是音乐剧中做得比较好的,这对一个没有创作演出过音乐剧的团队来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非常值得称赞。尤其是演员们很投入,很有激情,情感流露真实、质朴、自然,很能打动人。演出结束时将英雄的家人请上台,我一下热泪盈眶,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此剧调到北京演出,选择是正确的。”原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说。
中国音乐剧协会原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王道成感慨地说:“我已好久没有被一部剧感动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感动了我。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真实的英雄,给观众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课。《拉齐尼·巴依卡》音乐剧有十几个民族参加演出,各民族演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民族大家庭的集结,充分展示了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风貌,更加展示了新疆各民族的真实情感,这是新时代新长征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所在,这是这部音乐剧让我感受到的当代价值、深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部音乐剧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原则,通过核心人物的塑造、核心场面的营造、核心唱段的抒发,实现了生活的真实、典型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和艺术的典型,实现了传承、守正和当代创新的平衡,是一部有力的、示范性的、引领性的优秀音乐剧。
“拉齐尼·巴依卡的事迹我在新闻中看到过。在这部音乐剧中,演员们激情演绎自己身边的英雄,演绎他的成长经历、他的英雄事迹,让我对这个英雄人物有了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这部音乐剧要在全国巡演的意义所在。这部音乐剧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厚,舞美、乐美、布景、灯光我都很喜欢,婚礼和白牦牛牺牲场面演绎得非常好。希望在戏剧性上再下功夫,在如何将真实人物创造得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打动人心上再下功夫,要打开英雄人物的心门,让观众看到英雄人物的内心,在响鼓重锤敲的重要节点、重要瞬间,让英雄人物有内心的独白和情感抒发,用音乐、舞蹈、唱段等多种元素,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起来,将《拉齐尼·巴依卡》音乐剧打造成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时代精品。”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廖向红说。
91岁高龄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也来到保利剧场观看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她说:“这是一部创作源于生活、源于真实的好作品。拉齐尼·巴依卡等高原人民的幸福生活基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好,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好政策,拉齐尼·巴依卡这个英雄人物不仅是塔吉克民族的,他属于全中国人民,是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身的英雄之一。这是一部歌颂英雄、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音乐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拉齐尼·巴依卡就是一位当代典型的英雄人物。一个英雄人物能成就一部艺术作品,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复活一个英雄人物。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部音乐剧打造成‘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
《歌剧》主编游暐之 、《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李小青、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萌、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映辰也在会上发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