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播撒文明火种 点亮城市之光


通讯员 刘茜
五月的庭州,春意盎然,比春风更暖的,是到处洋溢着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们一袭红马甲、一颗火热心,为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灯,用爱温暖城乡的角角落落。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昌吉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完善制度、宣传发动、搭建平台、建设队伍、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文明之风吹遍城乡每一个角落。
在这里,从幼童到长者,从党员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坊间,从田间到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无处不在,不断夯实“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的金名片。
“志愿红”绘就城市新底色
今年5月7日是昌吉州第七个“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这一天,广大志愿者将开展理论宣讲、为民解困、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助力高质量发展等志愿服务活动,用爱心义举感染并引领全州各族群众行文明之举、做有德之人、建志愿之城。
目前,昌吉州共有志愿服务团队1530支,注册志愿者22.7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全州常住人口的13.97%,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90%以上。
数据不断提升的背后,得益于昌吉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等方面的迭代升级。
强化制度建设,让志愿服务有规可依——
2017年,昌吉州在全疆率先颁布施行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保障。2022年启动《昌吉州志愿服务工作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引领、促进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多方联动新格局——
我州率先成立全疆首个地州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州文明委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协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引导促进、文明办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生态系统。按照“8+N”志愿服务体系,整合全州志愿服务力量,积极推动各行业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吸纳有识、有能、有志之士成为志愿者,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推动阵地建设,打造志愿服务活动新模式——
州财政累计安排49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构建“实践中心一实践所一实践站一实践点”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动网络,因地制宜精心打造10个中心、79个所、602个站、443个点,实现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汇聚群众合力,拓宽志愿服务“广度”。建立“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全面推行需求引领、项目在先、因事找人、人随事走、方式优选、平台调度的工作模式;百姓“点单”,志愿者“接单”,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起从“指尖”到“身边”的志愿服务新生态,为志愿服务常态化探索新模式。
聚焦项目培育,提高志愿服务“精度”。针对各族群众普遍需求,开发“美丽家园 大家共建”等14类常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采用“私人订制”方式,重点开展“六点半课堂”“青春学堂”“阳光助残”等项目,努力满足个性化、差异性需要。昌吉州连续3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通过“以赛促练”挖掘、扶持、培育、推广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传播主流价值,提升志愿服务“温度”。常态化开展认领“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配合村(社区)收集群众“微心愿”,2022年共认领“微心愿”2.24万个,办实事好事3.98万件,切实将“党员所能”和“群众所需”无缝对接。2022年,全州组织开展宣传宣讲、乡村振兴等十大志愿服务活动26万余场次,参与人数47万余人,受益群众105万余人。
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合力,志愿者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与热,于细微之处点亮道德之光,用凡人善举托起文明高度。昌吉州已走进“全民公益”时代,让志愿服务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时时可为。
树典型文明生根实践成风
在阜康市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有一座小院子,一年四季充满了欢歌笑语,被40余位不同民族的老人当成温暖的家。小院的主人叫沙尼汗·艾塔木,是文化路社区的一名党员。13年来,她甘做老人们的贴心“小棉袄”,把40余位孤寡老人视为亲生父母,演绎了跨越民族的“大爱”故事。在沙尼汗·艾塔木的感召下,文化路社区成立沙尼汗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关爱空巢老人及孤残儿童爱心活动。
今年60岁的马兰萍,于2015年发起成立了益德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先后帮扶困难家庭400多户,受助群众达600多人,捐助现金及物品总价值达300万元。
今年66岁的苏玉琴身患癌症仍坚持开展志愿服务40多年,先后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发起成立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抗癌乐园志愿服务项目,曾入选2019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投票名单。
这些公益团队是昌吉州众多爱心公益团队中的一部分,他们点亮一盏灯,簇起一团火,温暖一群人。一抹抹“志愿红”,已成为昌吉州最温暖的底色。
昌吉州培育选树一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志愿服务团队。“阿同汗”志愿服务队义务照顾百余名少数民族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被评为全国“百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沙尼汗·艾塔木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成为民族团结的金名片。昌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被评为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第三批自治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热比汉·莫合买入选“中国好人”;“凤城之缘”爱心服务社团、昌吉市税务局“办税零距离”志愿服务团队、张岩一家亲爱心工作室负责人张岩荣获第四批自治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马福江等5人入选“新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张玉堂、张紫诚入选2022年度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
在这里,志愿者如火似炬,走到哪里,就照亮哪里。志愿服务的嘹亮歌声响彻庭州,再次奏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时代强音,让志愿服务展现出新时代的无穷魅力。
昌吉州立足工作实际,以打造“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品牌为总抓手,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努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让庭州大地更具温度、更富大爱、更加文明。
凝聚微力量传递“心”温暖
4月30日一大早,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民政专干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就带着牛奶、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去看望她的“爸妈”刘国群夫妇和其他孤寡、独居老人。
“古丽丫头就是我们的亲闺女。有闺女的关心照顾,我们感到特别踏实和幸福。”刘国群动情地说。20多年来,巴哈义古丽先后认下13位“爸妈”,精心照顾着他们的生活,成为老人生活和精神上的依靠。
一个人的爱心,带来了一群人的响应。2017年5月,吉木萨尔县建起“巴哈义古丽爱心工作室”,成立了由千余人组成的8支服务队。
志愿同行,爱满庭州——
近年来,昌吉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着力把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志愿服务的昌吉特色、昌吉风格。
微光成炬,温暖常在——
昌吉州构建志愿服务矩阵,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年复一年,薪火相传,让公益事业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公益事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公益事业的年轮因其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而愈发深刻,让参与的居民获得内心的富有和精神的充盈。
聚光成芒,大爱有光——
有爱之城,温暖无处不在。在昌吉,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或在田间地头一线,助力乡村振兴;或在敬老院,爱心助老;或在困难群众家中,穿梭忙碌……他们用行动传递真情,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个群体,融入群众生活,融入城市血脉,汇聚成大爱精神。
公益就像是一粒种子,爱心播种就能让希望开花。昌吉州志愿服务事业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下蓬勃发展,志愿服务已逐渐成为新时代昌吉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昌吉,“志愿之火”正越燃越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志愿服务新时代,温暖同行新征程。今后,昌吉州将常态化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在争取政策支持、牵动全局工作、吸引凝聚群众、撬动社会各方、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事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不断打响“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