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手工制陶者的坚守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手工制陶者的坚守

2023-06-14 16:34:41 来源:中新网新疆
  6月6日,在牛喜亮的陶瓷厂修坯工坊内,牛喜亮(右)正在教牛金鹿修刮陶坯。   朱丽君 摄  6月6日,在牛喜亮的陶瓷厂修坯工坊内,牛喜亮(右)正在教牛金鹿修刮陶坯。   朱丽君 摄
  牛喜亮、牛金鹿父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陶壶。  朱丽君 摄  牛喜亮、牛金鹿父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陶壶。  朱丽君 摄

  通讯员朱丽君、刘鑫承、李玉鑫

  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牛喜亮、牛金鹿父子,守着家中的3座火窑,凭着百年传承非遗传统民用手工陶瓷制作技艺,每年烧制和销售近万件馕坑陶瓷内胆、陶缸、陶罐等陶瓷产品。虽说“土里来火里去”很辛苦,但正是牛家父子的坚守,让这火与土的陶瓷制作技艺,在当地传承了下来。

  “哎,你不要净打一个地方,那样就破掉了,对,两个手同时。坯子不能这样,要撵着走,对,两个手必须同时用力。”6月6日上午,在牛喜亮的陶瓷厂修坯工坊内,牛喜亮正在手把手地教儿子牛金鹿将陶坯修刮匀称。

  今年55岁的牛喜亮祖籍河南许昌。许昌市是“中国钧瓷之都”,所产钧瓷举世闻名。牛喜亮的祖父、父亲、叔叔都是制陶艺人。受到祖父和父辈们的影响,牛喜亮耳濡目染,从小便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牛喜亮来到新疆,与叔叔开办了陶瓷厂,后于2000年辗转来到呼图壁县五工台镇扎根。靠着烧制陶器,牛喜亮养活了一家人,并一步步走向小康,如今年收入25万元以上。牛喜亮告诉记者:“最开始是一个小窑炉,我们两口子干,现在慢慢逐步发展成为3个窑炉,一个月可以出1000多件陶瓷产品。”

  牛喜亮家制作的陶瓷品具有透气性好、不洇水、耐盐碱等特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陶瓷制品在农村很受欢迎,盛水、腌菜用的都是陶缸。为了发扬并传承制陶烧陶这门技艺,近些年,牛喜亮开始教儿子牛金鹿这门手艺。在牛喜亮与儿子及工人师傅们的不断研究改良下,他们发明了土陶馕坑内胆,深受打馕群众和餐饮企业的喜爱,今年牛氏陶瓷接到的订单达3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疆各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塑料、不锈钢等用品不断出现,陶瓷市场受到影响,很多陶瓷艺人纷纷改行。在牛喜亮的执着坚守下,他的3座土窑炉成了新疆的“独一份”,技艺的传承发扬也成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动力。牛喜亮说:“我家的制陶手艺从我祖父、父辈传到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失传。现在,我最主要的任务是将我全部的手艺传给我儿子,希望这门手艺在他手上发扬光大。”

  从小耳濡目染,加之父亲手把手地教,牛金鹿已逐步掌握淘泥、摞泥、拉坯、成形、修坯、上釉、烧窑、成陶等技术。“小时候看着父亲烧制,我从好奇、喜欢到了解,经过不断学习,慢慢上手。”牛金鹿说,他大学毕业回来专门学习制陶烧陶两年,中间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通过不断学习与钻研,牛家父子的付出有了回报。今年4月,他们的“传统民用手工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了呼图壁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已申报昌吉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