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初心不改 为民服务奉献一生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4日电 艾沙·吾守尔,男,维吾尔族,1947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村民。艾沙·吾守尔与“汉族儿子”郭宗俊的“父子情”受到各族群众的拍手称赞。有着49年党龄的他自觉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看到村民有困难就搭把手,把群众当亲人看,把村民事当自家事来干。年过古稀的他主动加入到达西宣讲小分队,宣讲党的惠民政策,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艾沙·吾守尔无私奉献、温暖他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初心情怀。
解难纾困,做乐善好施的“好爸爸”
1992年夏天,艾沙·吾守尔偶遇提着包袱在村里转悠的郭宗俊,几经攀谈之后,艾沙得知郭宗俊只身一人从老家河南来到尉犁县打工,以在建筑工地上当水泥小工维持生计,一天只能赚7块钱,在尉犁县不仅没有一个可以投靠的亲戚,而且连一处可以安身的住所都没有,干一份活就抱着行李换一个住处。虽然素不相识,看着和自家儿子一般大,便招呼郭宗俊去家里吃饭,吃饱了再找活,还将家里一间空房让其住下来作为一个落脚点。这一住就是3个年头,郭宗俊不仅同艾沙夫妇结下了深深的情谊,还结交了许多维吾尔族兄弟和伙伴,在各族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郭宗俊也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生意越做越大,在达西村也定居落户。
1999年的一天,艾沙的儿子因车祸不幸身亡。郭宗俊知道后,每天都去家里照顾和安慰艾沙夫妇,他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就是我在新疆的父母”。一对维吾尔族老人同一对汉族夫妇的父子、母子情缘就这样开始了。艾沙·吾守尔时常带着老伴去同村的汉族儿子家串门,郭宗俊也会经常和妻子到爸爸家帮忙干家务,一起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
服务社会,做无私奉献的“好榜样”
艾沙·吾守尔和郭宗俊是达西村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他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亲,以实际行动搭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县委和兴平镇党委的关心支持下,艾沙·吾守尔主动把自家院子打造成了“同心小院”,同心小院占地面积260㎡,设立有民族团结示范墙、艾沙·吾守尔和郭宗俊的民族团结故事墙、“胡杨根”书屋和传统文化长廊,从多角度展示了生动的民族团结故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示范墙上贴满了达西村开展民族团结活动的剪影;“胡杨根”书屋里摆放着艾沙·吾守尔老人亲自写的歌颂党和祖国的诗歌以及五十六个民族的剪纸肖像;传统文化长廊里重点介绍了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时刻提醒着大家要爱党爱国。现在已是兴平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党爱国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基层群众开展宣传宣讲、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要场地,已接纳了来访干部、群众5千余人,充分发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
扎根群众,做家喻户晓的“宣讲员”
“我们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个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我们之间要平等交流、友好相处、互帮互学……”作为一名老党员,艾沙·吾守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敢当重任,当好带头人,发挥宣讲员作用,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他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心坎儿上。他一直重视学习,认真学习党的政策,了解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坚持学习与思考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不断为自己“充电”。同时,他虚心向科普馆讲解员请教,并前去参观学习,掌握讲解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宣讲能力,做好村民眼中的宣讲员。
如今,艾沙老人每天坚持看书、看报、看新闻,还拿起笔来写诗,“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继续学下去、写下去、干下去,把民族团结搞好,把党的故事讲好,这样我的生活才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