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1.3万亩海水稻进入播种期

随着气温回升,喀什市的1.3万亩海水稻进入了播种期,在位于帕哈太克里乡的海水稻种植基地,各类机械和工作人员都忙碌起来,抢抓农时进行海水稻播种工作。
在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水稻资源圃内,经过20多天培育的236种用于种质研究、展示的海水稻品种已经长到10多厘米,为了保证选育的海水稻品种稳定生长,这些品种采取了人工育苗的方式,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生长质量,待地块平整、施肥、灌溉等环节完成后这些秧苗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我们的资源圃因为是精细化种植,需要高标准的田间距离种植密度,所以我们还是要采用的是人工育苗、机械插秧的方式,我们现在还处于前期的育苗阶段,现在资源圃每天工人大约是在 10~15 人的用工。”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部负责人朱星说。

工人正在资源圃内进行实验品种的育种工作。马丽娜 摄
一旁的地块中阵阵机械轰鸣声不时传来,激光铲运机正在进行地块的平整作业,今年在原有机械化的基础之上,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试种成熟、生长较为稳定的海水稻品种采用了无人机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不仅节约了用工和时间成本,还提高了播种的速度和效率。
“无人机直播一亩地大概用3到5分钟,种植密度比人工更加均匀,因为无人机的播种,它都是可以提前控制好相关的参数,比如它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以及每秒的播种量,一架无人机一天大概可以播种300亩地,我们10台无人机 一天就可以播2000亩地左右,大概一周内就可以播种完毕。”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部负责人朱星说。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公司大面积种植的海水稻6号,属于圆粒形粳稻品种,不太适用于喀什本地做抓饭使用,所产出的大米基本上销往深圳和无锡等地。今年,公司根据喀什本地消费群体对长粒米的需求,增加种植了2个长粒的海水稻品种,来满足本地人群对大米口感的需要。

工作人员正在给无人机装种子。依力哈尔江 摄
“今年跟去年相比我们多了2个长粒的新品种,在新疆喀什地区做抓饭他们喜欢用的是长粒米,因此说今年的计划种植长粒大米新品种,就让我们喀什人民可以吃到自己地里生长出来的大米。”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立强说。
上述公司还实验种植了220亩通过生物诱导技术研发和经过省级新品种审定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目前小麦长势良好,预计在6月初收割。

无人机正在田间播种。马丽娜 摄
“我们的小麦新品种2023年在河南省周口市和安徽省阜阳市测产平均亩产达832到907.2公斤,因此在去年10月,我们也将我们的小麦品种引进到新疆喀什,现在长势喜人,它的分裂率更强,根系更发达,抗冻能力更好。”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立强说。

在海水稻种植基地,激光平地机正在平地。马丽娜 摄
接下来,公司将通过耐盐碱水稻的种植,扩展到大豆、瓜果等的种植推广,凭借“分子育种”“生物诱导”“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从原来治理盐碱地来适应农作物,转变为培育能够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建设以耐盐碱海水稻、小麦、大豆、特色瓜类等高品质粮油作物生物育种中心及种业基地,为南疆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育、推广高质量的新品种。
“下一步,中农海稻将结合喀什地区的环境和条件,依托中农海稻自身的优势,准备向小麦、大豆、瓜果等进行研发和重点投入,为喀什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贡献。”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张立强说。
喀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丽娜 依力哈尔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