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的“和合共生”之道
云杉傲雪,瑶池扬波,天山天池美不胜收。孙国富摄
守护青山见金山——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的“和合共生”之道
石榴云/新疆日报 盖有军 通讯员 许乐
10月12日,在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的颁证仪式上,一个来自中国新疆的名字令全球瞩目——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以下简称“博格达片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并获颁“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
自2014年绿色名录首次发布至今,全球共有104处自然保护地入选,中国以25处与法国并列全球第一。此次我国共有8处自然保护地入选,博格达片区是新疆首个获此殊荣的自然保护地。
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天山北坡的博格达片区,何以获得全球认可?在“世界最佳”的荣光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绿色治理“密码”?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的“天山样本”
博格达片区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博格达峰北麓群山之中,在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南部,总面积为80286公顷(其中,遗产地面积38739公顷,缓冲区面积41547公顷)。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是天山东部的最高峰,但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这里曾是汪洋大海。伴随火山喷发与造山运动,海底抬升、海水退却,博格达峰的原始轮廓初步形成。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持续造山运动使山体进一步隆升,最终奠定如今博格达峰的基本形态。
2013年,由博格达、巴音布鲁克、托木尔和喀拉峻—库尔德宁四个区域组成的“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博格达片区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杰出代表,综合展现了天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
博格达片区展现了天山东部的典型自然特征,是孤立于亚洲内陆极端干旱环境中的“湿岛”。在垂直80公里范围内,拥有温带干旱区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集“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七个身份于一体。这里独特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种类丰富的古老生物资源,突出代表了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不仅是雪豹、天山马鹿等珍稀动物的家园,也是雪莲等特有植物的天然生长地,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杰出范例。

10月19日,雪后的天山天池。何龙摄
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管理处处长何香兰介绍,博格达片区目前有各类生物2262种。博格达峰南北坡分布着113条冰川,整个博格达峰区域有大小湖泊20个、河流3条,形成了以冰川、湖泊、高山、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为主的山地生态系统,是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吐鲁番市三个区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冰川资源维持着三地的生物多样性,对改善三地下游绿洲和绿洲边缘荒漠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博格达片区跻身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不仅为新疆乃至我国干旱区的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全球自然遗产地保护提供可供借鉴的‘新疆样本’。”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生明说。
“空天地人”协同的治理智慧
绿色名录是衡量世界优秀自然保护地的行动指南和准则,它评估的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在于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博格达片区成功入选并成为“全球最佳”,首先源于其对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近乎苛刻的守护。
“我们坚持‘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保护目标的统一性和持续性。”王生明说。
在博格达片区的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以“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集约化模式,统一行使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多重管理职能。几年前,管委会邀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编制了《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保护管理规划(2022—2026年)》,实现了与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他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多规合一”,这意味着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旅游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同一张规划蓝图。
非法穿越核心区,是全球许多自然保护地面临的共同难题。博格达片区的应对之策,展现了新疆特色的创新与力度。这里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劝返和罚款上,而是联合司法机关,开出了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司法保护令》,并与9家单位签订联建联管协议,形成了“司法+行政”的铜墙铁壁,为保护脆弱的雪山冰川、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设立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这里,法治的刚性、科技的锐度与治理的温情完美结合。
博格达片区按照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突出普遍价值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展示区,外围划分缓冲区,实行科学保护、分区管控和差别化管理。
在博格达片区,保护不再仅仅依靠管护员的双腿和双眼,更插上了“智慧化”的翅膀。在这里,保护是立体的:卫星遥感进行宏观扫描,多架无人机灵活巡护盲区,7座瞭望塔便于值守,356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和88个红外相机实时捕捉动态,再加上地面管护员的深入巡查,构成了一张“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的监测保护网络。
博格达片区的科学监测工作已持续70多年。如今,这里建成2座CERN标准观测站,在不同海拔梯度布设24个气象观测站点,并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建综合监测站,为保护与决策提供最坚实的科学依据。同时,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以智慧指挥中心为平台,依托森林防火、植物病虫害、地质灾害等预警监测系统,构建起全方位的在线监管体系。

穿梭于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马牙山石林中的索道。孙国富摄
生态与发展共赢的“博格达方案”
博格达片区用实践证明:最坚固的保护屏障,其实就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何香兰介绍,2013年以来,为应对博格达片区森林草场退化、水土保持能力降低等状况,做好遗产地保护工作,各级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了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草场封育和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当地还通过禁牧、轮牧等政策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2013年以来,博格达片区的森林覆盖率由35%提高到38.96%,雪岭云杉群落面积从5000公顷扩大到7400公顷,监测到的马鹿数量由200余头增至1000余头。
自2013年申遗成功以来,山上的牧民陆续搬至山脚下的定居点,在享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实现了就业与创收。
放下牧鞭和铁锹,当地农牧民从自然资源的索取者,变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他们或成为林(草)场巡护员,或就近从事旅游服务。这种内生性的保护动力,远比任何外部强制力都更持久和强大。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品牌优势和效应,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花儿沟村建成5000余亩文冠果茶园,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13年起,在西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扶持下,三工河哈萨克族乡成立了阜康市三工河瑶池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2021年至2024年,仅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的102户牧民,就从生态旅游产业中累计获益1000万元。
自2013年以来,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798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65元,实现了连续12年增长。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最佳诠释。
博格达片区的成功入选,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可借鉴的“博格达方案”。在这里,生态保护不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发展的最优资本;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博格达片区的保护,不仅是生态层面的,也深刻体现在文化方面。当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王母神话、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连续举办数届“西王母文化论坛”和“瑶池蟠桃会”。这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成为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平台,提升了当地各族群众和游客的保护认同感。
“‘世界最佳’荣誉花落博格达,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疆天山的成功实践,是新疆献给世界自然保护事业的一份礼物。”王生明说,将以获颁“世界最佳”为新起点,持续推动博格达片区向“可持续保护”方向转型,为全球自然遗产保护贡献“新疆经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