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昌吉州科技系统以贯彻落实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制定的“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为总抓手,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总牵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典范地州”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挖潜力、育增量、上项目、兴产业,以创新之力、改革之勇、开放之姿引领高质量发展之变。
谋定而动 高位布局 塑造科技创新先发优势
6月28日,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链’上昌吉·融入丝路”招商推介签约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签约仪式上,昌吉州各县市(园区)与其亚新疆集团、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江苏国富氢能、深圳氢时代新能源等企业达成合作,签订了年产6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80万千瓦实验风电场项目、年产18万吨液体二氧化碳项目等24个投资协议,总投资867.96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产业、光伏发电、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领域。
今年,昌吉州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需求,主动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支持,布局州本级重点项目,形成国家、区、州“三级联动”科技攻关合力,实现各类科技项目对全州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现已申报CCUS/CCS、绿色矿山、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等自治区科技项目207项,实施州本级项目57项,推动特变电工、慧尔农业等100余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8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力支撑全疆首个总装机规模250万千瓦风电、全球最大600万吨煤基甲醇、6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和2个80万吨煤制烯烃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引领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特变电工23项输变电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实现抽水蓄能、产品碳足迹边缘智控装置等领域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今年,昌吉州完善构建统一领导、协同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区、州4项重点改革任务为重要着力点,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农口为试点,在全疆率先突破科研经费归口州科技局统筹管理。顺利推动国家、自治区将三大国家级园区纳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体系,正式启动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纳入“两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畴,加快优质创新要素向昌吉集聚。
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介绍,昌吉州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高效集聚,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每年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10家,高新技术企业贡献全州90%以上的R&D经费、41.2%规上工业增加值、7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和90%以上的产学研技术合作,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3041项,登记技术合同金额4.7亿元,再创同时期新高。科技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转化,实施国家、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项,建成全疆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夯实基础 乘势而上 做强科技创新领先优势
今年1月4日,准东开发区举办科技创新大会,29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获知识产权称号企业、小升规企业、安全技术改造项目获表彰,奖励资金1200万元。
6月2日,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高新区)为在2023年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的28家企业,兑现政策奖补资金1096万元,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昌吉州广大企业在生产一线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健骨”。作为最早入驻准东开发区的大型煤化工企业,特变电工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准东煤的高效清洁就地转化利用。自2018年起,投入数十亿元建成新材料、尾气利用等功能性实验室与智能化中央集控中心,装置自动化率提升至95%以上,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昌吉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兑现奖补资金9257万元,带动财政投入与企业投入由原来的1∶8提升为1∶11。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89家,总量居全疆第二。全州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65家,规上企业573家,总量居全疆第一。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054亿元,拉动全疆工业经济稳增长贡献率位居第一。
今年,昌吉州以准东开发区、“一市两区”(昌吉市、昌吉高新区、昌吉农高区)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作用凸显。依托5G通信技术建成一批智慧化矿山、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智慧准东;昌吉市做强科技金融,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8900万元;昌吉高新区挂牌运行同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西北中心,建成全疆首个无人机智能巡护智慧园区;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召开第二届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援疆推进会,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吉木萨尔分中心。建设万亩智慧棉田,打造2300亩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园,示范带动全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昌吉州工业门类、规上企业数量、企业品牌数量、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均居全疆之首,产业基础坚实。智慧园区、智慧矿山、万亩智慧棉田等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棉花抗虫基因等一批“卡脖子”技术率先突破,填补国内空白;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主控楼封顶;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完成主体认证;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园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落户昌吉。积极筹建新疆煤炭实验室准东基地,支持天池能源、宜化化工建设CCUS技术创新中心、煤炭高值多元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特变电工、慧尔农业等企业申报5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据统计,全州累计申报自治区以上科技项目207项,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8家,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165个。柔性引进杨德仁、彭苏萍、吾守尔·斯拉木、张献龙等31名“两院”院士,培育庭州科技创新团队20个、青年科技人才50人,引进外国专家19人。
向新提质 开辟赛道 厚植科技创新竞争优势
盛夏时节,庭州大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从生产车间到企业研发中心,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产业,从加强自主创新到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昌吉州各地锚定发展目标、紧盯工作任务,不断开辟新发展赛道,厚植发展新优势,以敢闯敢干敢突破的精气神,奋力开创全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得益于昌吉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依托准东开发区煤炭资源优势在新疆布局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公司产值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其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文其说。
眼下,其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吨煤基甲醇项目通过核准,这是全球最大的煤基甲醇单体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的实施,让其亚集团有限公司矿业、新能源、铝基、硅基、现代煤化工等五大产业板块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
昌吉州聚焦产业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疆首个玛纳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建成运行,实现数字农业智能装备自给自足,辐射全疆。呼图壁县、昌吉高新区、准东开发区、木垒县链式布局氢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前沿产业,形成全景式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场景。全州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4.94亿元,位居全疆前列。
4月29日,我国首批国产自育品种丸粒化种植甜菜在玛纳斯县甜菜种植基地开播,标志着我国甜菜丸粒化种子正式下地种植,进入多点示范推广阶段。
此次示范推广丸粒化种植的4个国产自育甜菜品种,均为新疆农业科学院玛纳斯农业试验站加工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甜菜新品种,栽培模式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全疆示范推广面积为3000亩,在伊犁、昌吉、巴州、阿克苏、喀什等地的13个县市进行示范推广。昌吉州组建7支高层次“流动专家小分队”,联合1804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一线,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71项,服务企业534家、农户2400余户。
今年以来,昌吉州紧密结合“八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围绕粮油、棉花、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等产业集群建设,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平台,链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创新资源,组建昌吉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强化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源头供给作用,实现与州内企业创新需求高效衔接,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中介等产学研一体化转化模式,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深化“四方合作”、科技援疆、院地合作、厅州会商等机制,拓宽国际合作,强化国际国内科技交流“双轮驱动”,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发挥科研优势,先后与中亚五国8个科研院所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试验示范基地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落实《昌吉宣言》。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九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与塔吉克斯坦等15个国家签署22项合作协议,实现小麦、玉米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走出去”“引进来”双促共赢。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昌吉州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厚植创新沃土,提升科创浓度,激发创新动能,聚力攻坚,奋力突破,为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扛起科技硬核担当!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马军 通讯员 郭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