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 让服务升温
近一年来,温宿县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融入日常治理,通过精文简会、规范督查问效、推进数字化赋能等硬核举措,让基层干部摆脱“文山会海”和“指尖留痕”束缚,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干事创业“加速度”。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严控文件数量、精简会议规格、规范督查检查,从源头破解基层负担过重难题。温宿县积极落实规定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强化规范管理,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温宿县委办公室一级科员钟阳峰深有感触:“减负减了形式负担,增了实干劲头。以前信息工作绕不开报表多、材料急的循环,一天要催十几个单位报材料,内容难免浮于表面。减负后我们从自身改起,报表集中在年初和年终,材料抓重点,现在有更多精力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调研分析,各类信息稿件的‘泥土味儿’更浓,给县委决策的参考价值更高,说到底减负不是减责,是让我们把劲头用在刀刃上。
基层是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工作责任重、压力大、事务杂,长期面临报表数量多、报送频次高、填报系统繁杂等“表海”难题。温宿县作为阿克苏地区“基层一张表”改革试点,以数字化赋能破题,推动基层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温宿县委组织部干部刘松波介绍:“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试点建设了基层治理一张表系统,实现了数据一方采集多方利用的效果,基层治理一张表的推广运用,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工作流程等工作方式的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至少提升了40%以上,人力和时间上均节省了1/2,各类数据重复报多头录的现象减少了60%。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基层报表数量大幅精简、填报流程显著优化,村里各类数据整合,尤其是调取及补贴发放更高效。村干部时宁表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不仅让基层干部告别“多头填报、重复录入” 的低效工作模式,更推动民生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像高龄补贴每月有预警,直接联系群众办理,不用再入户;残疾人低保通过系统村级审核后推镇级,省去纸质材料,群众也不用来回跑村委会。
温宿县“基层治理一张表”系统通过深度整合组织、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数据需求,全面归集人口、民生、治理等领域数据,构建起 “横向到部门、纵向到村社”的全域数据共享体系,实现了数据 “一方采集、多方利用”的高效治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随着基层减负工作的有序推进,今年温宿县同步有序推进基层报表“只报一次”试点工作:目前已选取3个乡镇、2个村、1个社区,全面摸排基层报表数量,对收集的报表进行初步归纳整合后,按“基层需填报、行业部门间需共享、行业部门需要向地区填报”3 种方式开展二次分类,现已形成各部门需填报的系统及报表清单。依托系统支撑,已入库的数据能够按需生成任意报表,且通过RPA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向行业部门业务系统自动分发数据,让“数据跑路”真正替代“干部跑腿”,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化支撑。
温宿县民政局干部阿依古丽·库孜说,之前我们民政局需要基层上报的表格多,而且需要乡镇民政干部亲自送过来,只报一次工作开展以来,依靠基层治理一张表平台,我们需要的数据直接从系统里导出,乡镇只需要在系统里操作,而且系统的预警功能,也及时提醒死亡迁户等信息,工作人员主动去办理停保相关事宜,群众也不必多跑路,资金发放也更加精准。
基层减负卸下了形式主义的枷锁,增添了基层治理活力,拉近了党群距离。随着减负举措落地,社区工作者也从冗余事务中解脱,将精力聚焦到民生服务“关键小事”上,对此温宿镇姑墨社区干部王长贵深有体会:“像以前每天有好多群安排工作和好多文件,但基层减负以来,现在办事群众也少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小区走访,更好的服务群众,也工作质量也提高了。”
从“案头”到“街头”,转变调整的不仅是工作节奏,也让社区干部状态和社区治理理念得到全面升级。如今姑墨社区,依托减负腾出的精力,已组建起由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构成的多元共治队伍,化解群众诉求,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同比提升,真正实现了“减形式负担、增治理活力、强党群信任”的良性循环。(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