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公里的生命之约 基层呼吸专科共建的“石河子样本”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9团,冬季凛冽的寒风与春季漫天的沙尘,塑造了这里独特的气候,也绘制出一幅严峻的“呼吸疾病图谱”。数据显示,当地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达18.6%;肺结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更时刻威胁着常年奋战在棉田、农机上的职工健康。
此前,在兵团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总医院对149团医院一直有着医疗帮扶。然而,面对当地突出的呼吸疾病问题,不定期的帮扶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切实提升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4年6月,石河子市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动伸出援手,与149团医院达成专科共建协议,将帮扶工作正规化、系统化。自此专家团队如同播撒希望的火种,每月风雨无阻,跨越百公里,深入团场,开启了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基层医疗能力蝶变之旅。
技术破冰 终结漫漫求医路
共建的第一步,直指困扰团场医院多年的技术空白。总医院的专家们带着便携设备下沉驻点,手把手传授支气管镜技术。2024年8月,首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在149团医院成功实施。一位因反复咳嗽、咯血辗转多地未得确诊的李先生,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病因——支气管内膜结核,并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这项“零的突破”迅速点燃了希望,短短一年内,149团医院独立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6例,诊断准确率从58%提升至92%。曾经需要奔波数百公里、耗时费力的侵入性检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
随着技术的提升,如何更及时高效地了解当地患者的病情成为新的挑战。2024年1月,共建团队开始着手搭建远程会诊系统。2025年3月,这一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架起了一座跨越空间的“生命之桥”。49岁的李女士因高热、咳血痰、血氧骤降命悬一线,初步诊断为凶险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通过新配备的4K高清远程会诊系统,149团医院与石河子总医院专家实时连线,在总医院专家的精准指导下,当地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抗真菌药物剂量和无创呼吸机参数。十天后,李女士转危为安,体温恢复正常,血氧回升,避免了外转的风险和巨大花费。一年来,这样的远程会诊成功实施12例,重症患者的外转率下降了67%。
规范诊疗 筑牢救治生命线
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共建团队发现,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团队的诊疗能力,但如何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就医获得感,成为团队面临的新挑战。为此,团队将目光聚焦于诊疗流程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通过标准化操作、精细化管理和全流程优化,让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患者的实际受益。
针对当地重体力劳动者高发的呼吸睡眠暂停问题,团队依据《中国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诊疗指南》,设计了一套涵盖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全环节的标准化流程。有着30年驾龄的老农机手王师傅,就是这一规范诊疗体系的受益者。他长期饱受夜间憋醒、白天极度困倦的折磨却不明所以。通过规范的“初筛问卷+便携式呼吸睡眠监测”两步筛查法,发现他每小时呼吸暂停高达32次,最低血氧饱和度仅68%,确诊为“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团队为王师傅制定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和定期随访在内的完整治疗方案。通过戒烟限酒、减重指导和自动调压呼吸机的规范使用,王师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治疗一个月后,王师傅夜间能安睡了,白天的困乏感一扫而空,“感觉干活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儿!”这项规范化的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诊疗技术启动以来,已通过标准流程筛查89名高危人群,确诊中重度患者11例。所有确诊患者均被纳入规范管理,治疗有效率达到94%。
与此同时,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149团医院呼吸学科还改造出了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呼吸危重症单元(RICU),配备了必要的呼吸机和监护设备,并建立了严格的感染防控和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2025年5月,这个呼吸危重症单元迎来了严峻考验:一位49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入院,病情危重。在总医院专家的远程支持和当地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下,通过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抗感染治疗,患者12天后成功脱离呼吸机,康复出院。这标志着149团医院在呼吸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该单元已累计收治危重患者3例,抢救成功率达到82%。
人才培养 授人以渔 锻造本土中坚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完善诊疗体系的同时,共建团队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石河子总医院的专家们通过每月为期5天的驻点,在门诊(年均带教接诊超1100人次)、教学查房(每周1次)、手术示教(累计带教5台)中倾囊相授,“手把手”传递经验。同时, 149团医院选派了2名医师赴总医院呼吸科进行为期3-6个月的进修,2名护士参加呼吸重症护理专项培训。学成归来后,他们已能独立开展基础支气管镜检查和无创通气操作,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
此外,每月2次、主题涵盖“慢阻肺急性加重处理”、“肺栓塞诊断”等实用内容的线上学术讲座,已累计举办24期,医护人员参与达179人次,考核合格率从最初的65%显著提升至91%,为学科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专家们的帮扶下,我们有信心更快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人才队伍!”149团医院院长耿勇表示,未来双方还计划建立“1名专家带教N名骨干”的“1+N”模式,力争培养出能独立处理复杂支气管镜手术的本土专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建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呼吸疾病患者外转率从45%大幅降至12%;支气管镜诊疗、远程会诊成功案例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COPD患者的规范管理率更是从28%跃升至89%;医护人员的技术考核合格率提升了26个百分点。“这些沉甸甸的数据,是对我们团队最大的肯定。”作为共建团队负责人,石河子市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中宏表示,未来,双方还将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病管理为核心,逐步拓展睡眠呼吸障碍、间质性肺疾病等亚专科建设,并联合周边团场医院构建“呼吸疾病转诊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
从技术空白到能力跃升,从患者外转奔波到优质医疗资源近在咫尺,这条跨越百公里的共建之路,不仅传递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重塑了基层群众的健康信心。如今,“看病不用跑远路,专家就在身边”已成为团场职工的真切感受。每一次顺畅的呼吸,都生动见证着基层呼吸健康防线的日益坚固。这条守护生命气息的道路,正向着更远的未来坚定延伸。(程垒 陈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