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里真能长金子!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有一位与黄沙较劲十年的汉子。他叫艾则孜·买提如孜,是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尕孜村村民。从最初的30亩试验田到如今1800亩的种植基地,从单枪匹马治沙到带领59户村民抱团发展,他用脚步丈量沙漠,用双手播撒绿色,不仅在沙漠中筑起一道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更让“沙漠人参”肉苁蓉成为乡亲们的“致富参”。

“2012年刚来时,这里除了沙子还是沙子,风一刮,眼睛都睁不开。”站在郁郁葱葱的柽柳林中,艾则孜·买提如孜望着远处连绵的沙丘,眼神里满是感慨。
彼时的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尕孜村,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沙步步紧逼,“沙进人退”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艾则孜看着日渐萎缩的耕地和乡亲们愁苦的脸,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能就这么看着沙子把家吞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沙漠里闯出一条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艾则孜听说柽柳能固沙,而寄生在柽柳根部的肉苁蓉还是名贵药材。“既能治沙,又能赚钱?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当年就咬牙承包了30亩沙地,开始试种柽柳。
“刚开始太难了。”艾则孜笑着摇头,眼里却闪着韧劲,“沙漠里缺水,我们就挖小水渠跑几公里找水源引过来;沙子太散,柽柳苗种下去就被风吹倒,我们就用秸秆把树苗围起来;不懂技术,就跑到乡里请技术员,白天跟着学,晚上记笔记,有时候通宵查资料。”

第一年,30亩柽柳成活率不到30%,肉苁蓉更是几乎颗粒无收。有人劝他:“艾则孜,这沙窝子就是个无底洞,别折腾了。”但他偏不认输:“沙子能吞掉土地,也能长出金子,只要坚持,肯定能成。”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艾则孜一点点摸索经验。他发现在沙漠里挖水井、拉滴灌带,用滴灌带浇水,能让柽柳根系扎得更深,抗风能力更强;他掌握了肉苁蓉接种的最佳时机,让接种成功率从3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2014年,艾则孜承包了600亩土地,正式成立了于田县塔吾尕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那天我站在地里,看着600亩地的柽柳苗整整齐齐插在沙里,就像看到了600个希望。”他说,“我当时就想,不光要把沙子挡住,还要让乡亲们跟着我一起富起来。”
“以前我在家里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钱,自从加入合作社,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月能拿25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整理滴灌带的村民司皮热木罕·麦图尔荪说,手里的动作不停,脸上笑开了花。
在艾则孜的带动下,合作社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从最初的30亩试验田到如今的1800亩,从几户村民到59户加入,从零散种植到形成“柽柳种植+肉苁蓉培育+销售”的产业链,合作社不仅提供了27个固定就业岗位,农忙时还能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临时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
为了让肉苁蓉卖上好价钱,艾则孜跑遍了全疆的药材市场,对接了多家收购商,去年销出150吨肉苁蓉。艾则孜说,去年合作社销售额达600多万元,给社员分红80多万元,“今年肉苁蓉长势好,估计收入能再涨一截。”
“你们看,这几年沙子少多了吧?以前刮大风,天都是黄的,现在就算起风,也很少看到那种漫天黄沙了。”塔吾尕孜村第一书记西日艾力·艾尔肯站在村口,指着远处的柽柳林说,“这都是艾则孜和合作社的功劳,他们种的柽柳就像一堵墙,把沙子牢牢挡住了。”
西日艾力·艾尔肯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耕地每年都要被沙漠吞噬几十亩,现在不一样了,1800亩柽柳林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不仅保住了村里的耕地,连空气质量都变好了。

如今,昔日的荒沙碱滩变成了一片绿色海洋。柽柳、梭梭等沙生植物茁壮成长,成群的鸟儿在林中栖息,偶尔还能看到野兔、黄羊等小动物跑过。“以前哪见过这些?现在生态好了,连空气都新鲜了。”村民阿布都热曼·买托合提笑着说。
十年坚守,艾则孜·买提如孜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绿洲,用担当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他就像沙漠里的一棵柽柳,深深扎根大地,用坚韧和奉献,书写着一个普通农民与沙漠抗争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承包的沙地已达到1800亩,全部种上了柽柳和梭梭。我会管理好这片沙地,在柽柳中套种玫瑰花,让沙子长出金子!”艾则孜·买提如孜说。(买提努日·买提肉孜 司热皮力·买吐送 地里热巴·麦麦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