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博物馆开展“跟着汪教授翼起白垩纪”主题研学活动
8月15日,哈密市博物馆组织30余名青少年开展地质科考研学活动。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汪筱林教授的带领下,学生们深入大海道,探索这片被誉为“翼龙伊甸园”的神秘地带。
在通天洞地质考察环节,汪筱林通过生动的现场讲解,向学生们揭示了雅丹地貌形成的奥秘;在艾斯克霞尔古城堡遗址,学生们展开了恐龙足迹搜寻活动,并探究了戈壁地区特殊的水文地质特征。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哈密翼龙的生存纪元,还系统学习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岩石特性等专业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对古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尽管天气炎热,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跟随专家在广袤的戈壁中穿行,专注地观察岩层纹理,认真交流新发现,细致搜寻每一处可能蕴藏古生物线索的地层,并成功发现了化石。汪筱林结合翼龙化石遗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亿年前的古生态环境、翼龙与恐龙的演化关系,以及这些远古生物在生命进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哈密市第四小学学生 刘博文说:“ 在路上,汪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怎样分辨雌翼龙和雄翼龙,我仿佛走进了白垩纪的时期,感受到了翼龙存在的生活场景,让我感觉到很真实,触摸到了上亿年前的恐龙化石,我从课本中读到的这些知识在这次旅途中运用到了,从书本走进了现实,我觉得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堂课。”
据介绍,大海道翼龙化石遗址是全球翼龙化石分布最广、富集度最高的区域,保存完整度罕见。该遗址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是世界首例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和胚胎化石,为研究翼龙生殖发育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化石对揭示翼龙从三叠纪晚期(约2.3亿年前)起源至白垩纪末期的演化历程,及其与恐龙的生态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汪筱林 说:“哈密是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可以说它是野外一个天然的地质演化,或者生命演化的一个博物馆,同学们如果在这儿一看的话,可以了解我们这些雅丹是怎么形成的,可以了解这些化石怎么埋藏的,这些地球的演化,或者生物的演化,可以在这个地方来学习,来观察,来科考,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自豪感、荣誉感。”(赵嘉慧 马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