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先锋”曾凡江的28年治沙路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有一位与黄沙较劲了28年的“治沙先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荒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如今59岁的他,用17项专利技术成果,不仅让“沙进人退”的困境逆转为“人进沙退”的生机,更让科研成果扎根大地,为当地各族群众累计增收1000余万元。

与沙为邻,坚守荒漠前沿。1997年曾凡江来到策勒荒漠研究站时,这里还是一片被黄沙包围的“孤岛”。“风一刮,沙子能把窗户堵死,出门一脚下去,半截腿都陷进沙里。”他回忆道。但看到当地村民因风沙侵袭不得不一次次搬迁,庄稼被流沙吞噬后无奈的眼神,曾凡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沙子治住,让老百姓能稳稳当当过日子。”这一扎,就是28年。从青年到年近花甲,他把家安在了研究站,每年超过300天泡在沙漠里,带着团队测风速、查土壤、选苗木,在荒漠中划出一块块试验地,尝试着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治沙实效。“治沙不能蛮干,得靠技术。”他常说。

技术破局,让沙漠“披绿生金”。经过无数次试验,曾凡江团队研发出17项专利技术,从“节水型植被恢复技术”到“沙区经济林栽培模式”,每一项都瞄准“治沙”与“富民”的结合点。在策勒县策勒乡,经过他们的技术治理,过去的流动沙丘如今长满了沙拐枣、梭梭,红柳林下还套种着肉苁蓉。“以前这沙子能把房子埋了,现在不仅沙不动了,我们还种肉苁蓉,每亩地能多挣几千块。”村民买买提·热合曼笑着说。

曾凡江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但在他看来,最高的荣誉是看到沙漠变绿、群众笑脸变多。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一直凭借着突出的科研成果,造福当地群众。据统计,通过推广这些技术,当地累计增收超1000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治沙中尝到了甜头。

“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但治沙的事不能停。”曾凡江说,现在他正带着年轻科研人员继续攻关,“希望能培养更多年轻人接棒,让这片土地永远绿下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从黄沙漫天到绿意渐浓,从村民搬迁到安居乐业,曾凡江用28年的坚守,书写了一位和田人对家乡的热爱,更诠释了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治沙的奇迹,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扎根基层、为民造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