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从“靠经验养牛”到“建智慧牧场”:呼图壁牛场70年构建绿色循环新产业

从“靠经验养牛”到“建智慧牧场”:呼图壁牛场70年构建绿色循环新产业

2025-10-16 22:32:03 来源:中新网新疆

  1955年,一群建设者在呼图壁县的荒地上建起一座小型种牛场。谁曾想到,70年后的今天,这里不仅为奶牛佩戴“计步器”,还应用胚胎技术育种,并将牛粪转化为沼气发电。这座占地28.76万亩的牧场,正以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中国畜牧业迈向现代化。

  在呼图壁种牛场畜牧五场,6000多头奶牛的颈项上都佩戴着一个蓝色小装置——计步器。它正是这场变革的微观缩影,种牛场工会原主席张朝军亲历了从经验养牛到智慧养殖的变迁。

  种牛场工会原主席张朝军说:“过去养牛靠经验,冷热育种全凭老师傅的眼力。如今每头牛都配有计步器,数据上传系统,健康情况一目了然。”

  计步器只是智慧养殖的起点,在阿菲金管理系统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牛群各项数据。以色列转盘式挤奶机匀速运转,奶牛依次上台、挤奶、离场,全程实现精细化养殖。目前,该场成母牛年均单产达11285公斤,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等指标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养殖技术的革新,离不开种源。2023年7月,呼图壁县新建的种公牛站正式投产。站内150头优质种公牛中,包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西门塔尔牛新疆品系。显微镜下,密集游动的“蝌蚪”正是改良中国牛种的“基因密码”。70年来,这里累计向全国输送种公牛2000余头,冻精改良黄牛超过200万头。

  新疆西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场长张晓明说:“现在目标年产是150万剂,秉承‘质量、信誉、责任’的经营理念,加强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为新疆乃至全国种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智慧养殖与育种创新之余,牧场也在破解污染难题。牧场每天产生700吨牛粪。过去,这是负担;现在,这是资源。在中广核合作的生物能源公司,牛粪经厌氧发酵,每年产生810万立方米沼气,可减少920万升汽油消耗。沼渣沼液回归14.1万亩饲草料地,长出有机苜蓿和青贮玉米,又成为2.6万头奶牛的“口粮”。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饲料公司)副厂长朱晓莉说:“牛场有玉米青贮、苜蓿青贮、苜蓿草、燕麦草等饲料,依据奶牛生命全周期(从犊牛到泌乳)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量身定制全期精料与专业补充料,确保配方科学、营养均衡。”

  一条“养殖—能源—肥料—种植”的绿色循环链在此形成,实现污染零排放与资源再生。同时,旗下“西域春”乳制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区域知名品牌。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夕虎说:“七十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我们将继续强化种业创新,深化智慧养殖,让这片土地产出更多优质乳肉产品,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呼图壁种牛场的变迁,是中国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从经验养牛到数据养牛,从单一养殖到绿色循环全产业链。这条路,他们走了70年,而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启!(松哈尔·努尔阿迪力 张晓雪 刘战涛)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