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娟:百家宴里烹出民族团结“幸福味”
在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中山南路社区,当馓子的金黄、抓饭的油亮、大盘鸡的浓香交织弥漫,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席间,她或俯身倾听老人唠家常,或为其他居民递上话筒,眉眼间尽是欣慰的笑意。她就是社区党委书记宋爱娟。在这张由她亲手搭起的“百家宴”长桌上,不同民族的美食不再是单纯的盘中餐,而是拉近心与心距离的桥梁,更是她十余载深耕社区、凝聚民族团结的生动诠释。

破解“隔窗纱”,实干打造信任基石
面对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87%的实际情况,不同风俗习惯曾如无形的“窗纱”隔开了楼上楼下的距离。2021年,宋爱娟调任至此,迎面而来的是一连串难题:维汉邻居因漏水争执不休,小贩艾买提·乃买提为生计忧心,独居老人终日不见笑颜……“社区要像个家,就得让彼此的心先贴近。”宋爱娟认准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她带着社区干部一头扎进“百日大走访”。三个月,3000余户,宋爱娟的足迹踏遍街巷楼宇。“每推开一扇门,就是一次真诚对话;每记录一个诉求,都化作沉甸甸的责任。”艾买提·乃买提的经营困境、海力·玉素甫老人的生计难题……她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笔尖绘制出一幅详实的“社区地图”,也将一颗颗信任的种子悄然种下。她创立“民族团结互助小组”、规范便民集市、设立“微帮代办点”、组建“银龄帮帮团”……用一个个微创新穿针引线,织密了社区“连心网”。
巧设“百家宴”,美食串起万家同心
社区工作渐入佳境,宋爱娟却敏锐发现:解决了纠纷,拉近了距离,但心灵深处的情谊交融,需要更温暖的载体。一天,她在几位大娘互相打听 “奶茶比例”的热聊中找到了灵感——美食!各民族对食物的热爱是相通的。于是,“民族团结百家宴”品牌活动应运而生。

这不是简单的聚餐。“要让一桌饭吃出百家情,品出文化味。”宋爱娟精心设计:用美食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鼓励居民讲述佳肴背后的故事。当维吾尔族大姐细说抓饭的寓意,回族大叔讲解九碗三行子的讲究,汉族阿姨分享羊肉焖饼的诀窍……居民们在品尝美食中理解了彼此的风俗,心生亲近。同时,宋爱娟全力支持社区文艺团队,让《黑走马》的热烈、《花儿》的悠扬成为宴席上最美的语言。居民阿先木·尼亚孜对此深有感触:“社区各项活动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真正明白了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道理。现在邻居们生活融洽得很,有事儿互相帮,社区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真情暖民心,用行动书写团结佳话
在宋爱娟心中,“百家宴”的精髓不止于活动的热闹,更在于润物无声地将情谊融入日常,温暖最需关爱的心房。83岁的居民海力·玉素甫老人永远忘不了:7年前老伴突发鼻血昏厥,就在这紧急关头,他拨通了宋爱娟的电话,宋爱娟夫妇俩火速赶来,送医、挂号、陪护……一切都办得妥妥贴贴。“比亲闺女还亲!”自此,宋爱娟的探望成了海力老人家的牵挂。
75岁的阿依古丽·卡德早年丧偶,风湿病痛伴孤寂,子女也不在身边。宋爱娟带着社区干部成为常客:打扫、聊天、陪买菜。老人脸上重现笑容,把宋爱娟当成了亲闺女。当得知宋爱娟因工作积劳腰疾缠身,老人默默为她缝制了护腰送到社区……这份双向奔赴、超越血缘的亲情,成为社区最美的“石榴花”。
枝叶总关情,小家烟火筑成大爱基石
正如居民赛丽曼·依不拉音的心声:“活动拉近关系,坐一起说说笑笑就是一家人!”——这朴素的话语,正是对宋爱娟工作的褒奖。
如今的社区,维吾尔族老人将馓子分给汉族娃娃,汉族大姐帮哈萨克族邻居照料小孩,回汉兄弟携手维护楼道卫生已成寻常。宋爱娟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像种石榴树,用心浇灌。而“百家宴”正是她最用心的浇灌方式。这桌长席,让尝百家美食变成了品百味人生、通心灵情感。美食的烟火气里,升腾起的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温暖图景。(李瀚麒 王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