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援新医·同心提质”——广东援疆医疗队助力喀地第一院门诊服务焕新升级
自广东省第十批援疆医疗队进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以来,在广东援疆的大力支持与院党委的统筹领导下,半年多时间里,医疗队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聚焦门诊体系建设。通过环境改造、流程优化及多学科联合门诊建设等举措,持续推动门诊服务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流程提品质——从调研整改到服务升级
援疆医疗队到院后,第一时间开展门诊运行情况调研。
援疆专家申鹏、汪普宁、林镇洲、冯志才等人组成了“体验团队”,以患者视角体验就诊流程,发现标识设置不清晰、流程衔接不顺畅、信息共享不充分、服务意识不够主动等问题。
针对这些短板,门诊部牵头组织多部门专题分析,逐项制定整改方案。从环境标识到流程衔接,从导医服务到信息系统改造,目前已累计完成90多项。其中,信息系统改造成为关键突破。过去,检查科室无法查看患者病史,常导致诊断信息不完整。通过与信息科协同,系统现已实现病史共享,明显提升医技部门与临床科室的契合度,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还针对门诊导诊服务人员开展了服务礼仪与沟通培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推动门诊整体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此外,门诊楼作为一栋历史较长的建筑,存在空间紧张、通道狭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影响患者就诊体验。
在喀地一院党委的统筹部署和多部门协作下,门诊部牵头完成了整体环境改造与功能区优化。原有部分低效使用的房间被重新规划,拓宽门诊大厅,增加舒适座椅,利用边角空间设置“自助服务区”和“援疆专家简介”,重点突出援疆专家专业特长,既有效利用空间,又宣传专家,方便患者了解和选择,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
今年夏天,为解决候诊区高温问题,后勤部门及时增设冷风机和遮阳设施,为患者营造了舒适的候诊环境。
广东援疆专家、门诊部主任、护理部主任林红介绍:“院党委在整个改造过程中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仅明确目标、协调资源,还在政策和后勤保障上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各项举措快速落地。”
环境改善的成效迅速显现——门诊量同比增长13%,患者等候时间较同期缩短8分钟,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一次采访中,一位老年患者感动地说:“现在医院宽敞明亮,服务也贴心,看病心里踏实多了。”
创新模式提效能——多学科联合门诊让诊疗更便捷
在援疆专家的推动下,喀地一院的门诊服务改革逐步深入。林红结合多年门诊管理经验,引入多学科联合门诊(MDT)理念,建立“援疆专家+本地专家”协同机制,打破科室壁垒,实现从“病人围着科室转”到“专家围着病人转”诊疗模式转变。 “许多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病,以前要辗转多个科室,现在通过联合门诊就能得到多学科团队的综合诊治和用药指导。”
目前,医院已陆续增设胃肠肿瘤联合门诊、消化-中医联合门诊、脑血管联合门诊、中医夜诊、体重管理门诊及康复-中医联合门诊(筹备)等6个多学科门诊。
这一模式以患者需求为核心,打破了传统单科就诊的局限,实现了不同专科医生的同步沟通与信息共享。这种模式让患者感受到更人性化的关怀,患者在一个门诊即可完成多学科联合评估与用药调整,既缩短了就诊时间,也避免了重复检查和无效治疗。
对于慢性病及多病共存的患者群体,联合门诊的建立显著提升了诊疗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通过中西医结合、医护联合的形式,医院也进一步丰富了治疗手段,增强了服务的综合性和个体化。
“我们希望建立的是可持续运行的联合门诊体系。”林红表示,“援疆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与方法。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地运行,本地团队可以不断传承、完善,真正让优质资源留下来。”目前,医院正在筹备间质性肺炎、肾病中西医联合门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血管通路等联合门诊,计划年底前实现10个联合门诊常态运行。
协同共建促发展——前后方携手打造可持续体系
从环境改造到服务优化,从流程再造到学科协作,喀地一院门诊体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院党委的统筹谋划和坚强保障。党委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将门诊提质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全程参与、全力保障。
如今,医院门诊楼焕然一新,多学科联合门诊逐步走向规范化、体系化。援疆医疗队带来的先进理念与管理模式,与医院党委的本地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体系。
“我们将继续把前方实践与后方经验相结合,通过机制建设、标准化管理和人才培养,把广东成熟的门诊管理理念真正扎根在喀什。”林红说。
这种“前后方一体化”的共建模式,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也让援疆成果真正实现“留得下、传得开、用得好”,为南疆群众带来更持续、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陶鹏 冯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