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跃升,“羊”名天下——和静县巴音布鲁克羊全产业链振兴之路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巴音布鲁克草原如一幅铺展的画卷——碧空下牛羊成群,牧歌悠扬。然而,这片古老牧场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曾经“单打独斗”的传统放牧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融合养殖、加工、品牌、文旅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条。在这条“金色链条”的牵引下,一只只源自高山草甸的巴音布鲁克羊,正走出天山深处,走向全国餐桌,“羊”名天下。
产业振兴,根在源头。过去,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地区的畜牧业长期依赖自然放养,缺乏统一标准与技术支持,导致品质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牧民销售难、增收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为破解这一困局,和静县以国企改革为契机,于2019年12月整合原五大国有牧场资源,组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振鑫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鑫牧业”),开启全产业链发展的第一步。“我们发现,活羊直接外销不仅价格低,还容易受到育肥羊冲击,消费者很难辨别真正的草原草膘羊肉。”公司党组书记孟克巴图坦言,“必须从源头抓起,让好羊有好价。”
为此,振鑫牧业构建起覆盖种羊选育、疫病防控、科学饲喂、保底收购的全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推广优质种羊、建立标准化养殖档案、实施疫病联防联控机制,显著提升了出栏羊的肉质稳定性和健康水平。同时,公司与300余户牧民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彻底解决“卖羊难”问题,实现“优品优价、稳产稳收”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巴音布鲁克羊多以活体或冷鲜肉形式出售,附加值低,运输成本高,市场半径受限。为打破瓶颈,振鑫牧业历时三年调研考察,最终于2024年初建成集屠宰、排酸、分割、包装于一体的现代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厂,并于6月正式投产。
走进加工厂车间,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每一只进入厂区的牛羊均来自持有“黄标认证”的4至5岁成年牛羊,经定点屠宰、低温排酸后,被精细分割为羊排、羊蝎子、冷鲜腿肉、法式小切等十余种高附加值产品。部分特色产品如风干牛肉、真空手抓肉礼盒更是供不应求。
“刚投产时每天只能销几只,现在日均屠宰量已突破四五十只。”振鑫牧业党支部书记、分割场场长道谢介绍,“我们的产品不仅畅销巴州各地,还通过短视频平台打开江苏、广东等沿海市场,复购率非常高。”
这一转变标志着巴音布鲁克羊产业完成了从“初级农产品”向“工业化食品”的跨越,真正实现了“一头羊”的多元变现。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品牌的加持。近年来,和静县将“巴音布鲁克羊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列为重中之重,打出一套“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联动”的品牌组合拳。一方面,振鑫牧业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亚欧博览会、新疆农产品河北推介会、昆山专场展销等活动,并成功举办首届“巴音布鲁克羊推介会”,通过高端餐饮合作、商超入驻、电商直播等形式,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另一方面,创新探索“文旅+畜牧业”融合发展路径。游客来到巴音布鲁克,不仅能欣赏“九曲十八弯”的壮美湿地风光,还可参与“当一天牧羊人”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草原文化魅力。这种“眼见为实”的消费场景,极大增强了产品的可信度与传播力。由此,一个“就地体验——口碑传播——线上销售——全国配送”的闭环生态正在形成,推动“巴音布鲁克羊肉”从地理标志走向品牌符号。
据统计,2023年,振鑫牧业带动300户牧民户均增收6万元;2024年,带动249户牧民户均增收5万元。此外,企业直接吸纳25名当地牧民就业,从事分割、质检、物流等工作,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也能端上“金饭碗”。
牧民新格日乐说:“过去卖羊要骑马跑几十公里找买家。现在公司上门收购,价格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光卖羊收入就近40万,家里买了新车,孩子上了好学校,日子真的有盼头了!”
一只羊,牵动一方经济;一条链,激活一片热土。从草原到餐桌,从传统到现代,从个体到集群,巴音布鲁克羊的蜕变之路,正是新时代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唯有打通上下游、融合一二三产、链接城乡市场,才能让“土特产”真正变成“金饭碗”,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毛阿拉腾图雅 高那清 再尔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