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木垒英格堡乡张明文:30载种豆路 新品种让“金豆豆”结出增收果

木垒英格堡乡张明文:30载种豆路 新品种让“金豆豆”结出增收果

2025-10-20 18:22:13 来源:木垒县融媒体中心

  十月的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田埂上的风已带了些凉意,但种植户张明文的家里,却满是丰收后的暖意,粮仓里,今年新收的鹰嘴豆还散发着淡淡的豆香,记账本上,“70万元”的总收入数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两个月前,他的400亩鹰嘴豆被收割机收储完毕,如今再提起这份收成,张明文依脸上依旧满是笑意:“35亩‘品鹰1号’亩产突破300公斤,加上其他品种,今年总收入能到70万元,这‘金豆豆’,真把日子种红火了!”

image

  今年62岁的张明文,与鹰嘴豆的缘分要从1995年说起。当时的月亮地村,农户们大多是零散种植,张明文也跟着试种了30亩。“其实咱木垒种鹰嘴豆的历史早着呢,往上数100年,就有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散种。”张明文回忆说,“咱木垒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还透气,种出来的鹰嘴豆蛋白质含量比别的地方高,可惜那时候品种老,没技术,全靠天吃饭,亩产最多50公斤,一年忙下来的钱刚够补贴家用。”

  那时的木垒,虽有种植鹰嘴豆的天然优势,却始终没形成气候。直到2000年前后,县里把这颗小豆子当成特色产业来培育,一切才慢慢变了样。“先是请专家来测土配方,告诉咱哪块地适合种鹰嘴豆、该施啥肥;后来还专门出台了扶持条例,买农机给减免,买地膜给补贴,还有县里的技术人员来地里给我们培训。”张明文记得很清楚。

  更让种植户安心的,是龙头企业的入驻。2014年,木垒县鹰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带来了 “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 的模式。“以前收了豆,得自己到收购点卖,价格忽高忽低,现在跟企业签了合约,播完种就知道保底收购价,采收时企业直接派车来拉,省心又稳当。”张明文说,靠着这样的保障,他的种植规模一步步扩大,100亩扩到200亩,2025年直接到了400亩,从播种到采收都是机械化,“以前种30亩得忙半个月,现在400亩用机器,一周就能收完,效率翻了好几倍。”

  如今的木垒,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鹰嘴豆种植基地,全县种植面积达11万亩,还建成了国内唯一的鹰嘴豆良种繁育基地和新疆木垒鹰嘴豆科技小院,“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 基地” 的模式,让像张明文这样的种植户都能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2025年4月,在鹰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曾繁明的推荐下,张明文尝试种植了35亩鹰嘴豆新品种“品鹰 1 号”。“当时曾老师说这个品种耐密植、宜机收,产量能比传统品种高不少,我想着先少种点试试水。”张明文坦言,刚开始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是第一次种新品种。

  从4月播种到8月采收,曾繁明多次来到张明文的田里指导。“精量播种要控制好株距,带肥下种能让幼苗长得更壮,浇水要根据土壤墒情来……”曾繁明的耐心指导,让张明文渐渐放下心来。随着“品鹰1号”的生长,其优势逐渐显现:株型直立紧凑,豆荚结得又多又饱满。

  8月采收时,看着“品鹰 1 号”的产量数据,张明文惊喜不已:“亩产达到300公斤,比我种的传统品种高出一倍还多!这35亩‘品鹰1号’,光这一项的收入就比往年多了好几万元。”他算了一笔账,2025年种植的400 亩鹰嘴豆中,除了35亩“品鹰 1 号”,其余传统品种亩产也稳定在150公斤左右,加上企业的保价收购,今年总收入达到70万元,创下了历年新高。

  如今,张明文家的鹰嘴豆大多已按合约送到了鹰哥公司,只留了一小部分当明年的种子,还有些装成小袋,给城里的亲戚朋友尝尝鲜。这段时间,村里不少农户都来他家打听“品鹰1号”。“我跟他们说,咱木垒有好地、有好政策、有好品种,跟着产业走准没错!” 张明文说,“明年打算把“品鹰1号”的种植面积扩到200亩,也盼着更多人一起种,让这‘金豆豆’带着咱全村人,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木垒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梦君)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