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 情溢天山——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二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建兵团第一师医院工作纪实
天山脚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从1950年的“三五九旅”休养连,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它的75年,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奋斗史,更是浙江大学医疗人才“组团式”医疗援疆队伍跨越山海、忠诚报国的倾情奉献史。
持续“输血”,守护边疆群众健康
85岁高龄患者确诊IV型肝门部胆管癌伴血管侵犯,生命危在旦夕。8月6日,由中组部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二期)“组团式”援疆专家领队马涛主刀,第一师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永崇、主治医师阿力木·阿布都热西提协助,历经8小时奋战,为老人成功实施全疆首例“腹腔镜下IV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联合门脉切除重建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康复出院。
作为肝胆外科领域公认的“技术巅峰”,IV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因涉及重要血管切除重建,长期被视为“皇冠上的明珠”。而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更将手术难度提升至新高度——此前该术式仅能在国内少数顶尖肝胆外科中心开展。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第一师医院普外科技术能力实现跨越式突破,也充分彰显了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在推动边疆医疗水平提升中的关键作用。
2024年11月,马涛作为援疆领队,带领15名浙大专家开启援疆工作,并在第一师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如何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当地医院实际相结合,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马涛对此有自己的工作方法。他牵头修订17项核心制度,从医疗质量控制到护理队伍建设,构建起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

一年多来,马涛带领浙江援疆医疗队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医疗援疆各项工作,建立“浙江技术、阿克苏应用”的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模式,让边疆群众能在家门口看浙江名医。
“离开时不一定开花结果,但埋下的种子已经扎根发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队员相互鼓励着。从心脏大血管外科重新启动到生殖医学中心顺利完成160个人工授精周期,从“浙江—阿克苏”远程会诊“绿色通道”,到成功开展诸多高难度外科手术,这支队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用技术点亮患者的希望是援疆的初心之一。9年来,第一师医院三级手术量较援疆前显著跃升83.56%,四级手术量较援疆前迅猛增长约10倍,累计引进并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62项,其中62项技术成功填补了全疆、南疆及阿克苏地区相关领域空白,援疆专家们用一项项新技术为打造南疆区域医疗新高地不断注入活力。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得益于浙江大学在医疗援疆之初便强化顶层设计。作为兵团唯一一家中组部“组团式”医疗援疆受援单位,医院在浙江大学6家附属医院“以院包科”的精准帮扶下,如同获得持续供氧的毛细血管,发展动能显著增强。通过系统性支援,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实现从“创三甲”向“强三甲”的战略升级,推动多个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综合诊疗能力实现质的提升。在“五大中心”建设方面,医院相继获评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级高级创伤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南疆急危重症救治核心枢纽的地位。
全面“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患者张林清(化名)之前因为脑出血接受了气管插管抢救,可没想到,出院才一个月,他就出现了严重的胸闷、气急症状,连自主行走都成了奢望。

第一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援疆专家徐航娣接诊后,经过诊断,张林清被确诊为气管插管拔管后良性气道狭窄。面对这一危急情况,徐航娣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科主任陈恩国开展远程会诊。之后,陈恩国通过柔性援疆机制来到第一师医院,推荐采用经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可快速解除患者气道梗阻,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手术中,徐航娣向当地医生进行手术示教。
徐航娣说,引进兵团南疆首例这个技术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本地的技术骨干,推动实现从“外部输入”到“自主应用”的转变。
一台手术能救一个人,一年援疆能帮一群人。援疆专家们深知:真正的帮助是让这片土地生长出救死扶伤的力量。就像沙漠里的胡杨,不仅要自己挺立,更要让根系在土壤里蔓延,滋养出一片绿洲。
9年来,浙江大学6家附属医院累计选派7批92人次援疆干部赴第一师医院开展援建工作,结对帮扶214名本地中青年技术骨干,其中57名骨干成功出师,22名获评自治区级优秀学员;在援疆导师悉心指导下,团队累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95篇;65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59人获批兵团或师市级科技项目。
在770名浙江医疗专家“进疆教”的同时,学员也“出来学”,医院406名行政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赴浙江大学及附属医院进修深造。如今,许多“徒弟”已在阿克苏地区崭露头角,成长为本地名医与学科中坚。
“我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治好一个个患者,更是要把技术‘种’在这片土地上,让它生根发芽。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我们最想为新疆留下的财富。”马涛表示。
助力“活血”,激发科研内生动力
“临床是水流,科研是水源。当地医生临床业务能力较强,但科研工作还稍有欠缺,我就有意识地带领大家一起做科研、报项目。”2025年,马涛牵头申报的课题成功获得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资助,实现了兵团师级医院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团队申报的1项兵团自然科学项目及3项兵团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均获批,让科研“活水”持续滋养临床发展。
9年来,援疆团队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师市级103项,发表论文248篇(含SCI 13篇),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26项。尤值得一提的是,由第十一批(第一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领队陈大进牵头申报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实现兵团师级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作为阿克苏首家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28名浙大援疆专家任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浙大图书馆提供30万元线上文献资源。2022年,医院成为疆内师市级医院中唯一同时获评两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的机构;2023年“塔里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挂牌;2024年兵团南疆及阿克苏首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备案认证落地,有力提升区域医疗科研整体实力。
兵地融合,夯实健康“稳”的基础
阿克苏地区某县居民古莱亚·吐尼亚孜(化名)患有罕见的巨大副神经节瘤,肿块直径达11厘米,挤压周围大血管及脏器,导致血压一度飙升至极为危险的地步。她曾辗转多家自治区大医院就诊,均被告知手术风险太大,建议她前往北京治疗,这对经济本就拮据且在北京举目无亲的她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

患者术后还有长期生存机会,但手术意味着风险,风险谁来承担?马涛说:“治病救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来主刀,有什么责任,我全权承担。”
3月17日,马涛与医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平,普外科二病区主任刘顺顺通力合作,经过2个多小时的鏖战,不仅完整切除了肿瘤,还完美保护了患者周围重要血管及脏器。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出院。
2025年4月11日,第十一批第二期浙江省医疗援疆专科联盟成立,作为浙江省医疗援疆专科联盟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涛在大会上明确提出,专科联盟不仅聚焦“输血”,更注重“育人”,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他的组织下,专科联盟整合浙疆资源,常态化开展“巡回义诊+专科联盟”送医送药送技术活动,不仅更广泛地覆盖各类疑难杂症,也通过管理理念的共享,推动当地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浙江大学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建倾力服务各族群众,让各族群众在健康路上紧紧相依、携手前行,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9年来,专科联盟开展各类健康宣教、巡回义诊480余次,健康科普宣教受益6万余人,免费送医送药90余万元。与阿克苏七县两市签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开展技术活动292次,参与专业技术人员2681人次,推广特色技术47项。

“十四五”期间,第一师医院通过“北京爱佑慈善基金”“启明行动三年行动计划”“口腔皓齿行动”系列巡回义诊,为阿克苏地区、一师辖区21所幼中小学校近3万名学生提供免费筛查义诊健康服务,完成2000余名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成功实施免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239例,救治烧烫伤患者25名,其中少数民族患儿约占95%以上,辐射三师、十四师、喀什、巴楚等地。
天山南麓的风,总带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粗砺,吹过连绵的绿洲与戈壁。一批批浙大援疆专家薪火相传,让健康的清泉在天山南麓流淌不息。(杨阳 江珊 胡珺 黄叶叶 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