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实干争先 向“新”而行 | 从“烂秆秆”到“金蛋蛋” 塔城地区沙湾市机械化赋能棉田绿色发展 产业链延伸促增收

实干争先 向“新”而行 | 从“烂秆秆”到“金蛋蛋” 塔城地区沙湾市机械化赋能棉田绿色发展 产业链延伸促增收

2025-10-30 20:14:25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30日电(特来克·木哈买提江 邓玺康)金秋时节,沙湾市156.93万亩棉田采收工作已接近尾声,一台台新型农机协同作业,通过秸秆收割、残膜回收、打包犁地的“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0月29日,大泉乡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一处棉田里,多台大型农机协同作业,一派繁忙景象。秸秆收割打捆机沿棉田垄沟匀速前行,将棉秆切割、压实,打包成圆草包;秸秆自动装载机则进行收集,将一个个紧实的秸秆捆整齐码放田头。与此同时,残膜回收机也在田间作业,精准分离并回收残膜。

  秸秆收割打捆机驾驶员杨文军说:“以前秸秆粉碎还田费时费力,处理起来特别麻烦。现在用上新进的秸秆收割机,一天就能打包800亩左右,而且打包得非常整齐,运起来也方便。”

  今年,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种植棉花5万亩。过去长期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方式,不仅成本高,还影响残膜回收,导致病虫害加重、苗期生长受阻等问题。如今,合作社引进了8台高性能秸秆打捆机,全面转向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

  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何洪涛说:“通过这种方式地里面的秸秆还可以变成钱,完了以后咱们可以换成肥料和其他的,都施到地里面。光这一项合作社整个的这些地块就能省下来十几万块钱,再加上,把秆子收完了以后,地里面残膜的收净率也更高了,而且效率也更高了。”

  近年来,沙湾市积极推广“收割、回收、打包”一体化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净地”越冬,也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处理和残膜污染问题。

  沙湾市农业农村局能源环境办公室主任卢耀友说:“为了让这项技术在全市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今年总共投入了17台棉花秸秆收割打捆机、322台残膜回收机,在156万亩棉田中全面铺开作业。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一方面让棉秆回收率从过去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40%左右,残膜回收率达到了85%以上,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秸秆和残膜回收综合成本,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次,沙湾市引进的新型棉花秸秆收割打捆机专为高效处理棉秆设计,工艺精良、作业效率高,适配规模化生产需求。

  沙湾市农业农村局能源环境办公室主任卢耀友说:“现在使用的秸秆收割打捆机,是通过前端高速旋转的割台将棉花秸秆从根部切断,再经过输送装置送到打捆机构,随后利用液压系统将松散的棉秆压实成直径1.2米左右的圆捆,并用纱网固定成型。整个过程高效便捷,极大方便了后续的运输和储存。”

  目前,沙湾市已成功引进4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部分企业预计于今年11月起陆续投产。这些企业致力于将回收的棉秆加工成人造板材、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制造及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项目的落地不仅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资源利用价值,也为促进当地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疆盛源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宋金龙说:“我们今年的计划收购棉花秸秆、玉米秸秆5万吨左右,主要用于生产各类饲料,牛、羊、猪吃的饲料。我们后续在计划当中,用棉秸秆废料研发一些装修材料。就已经好多公司给我们签订了玉米秸秆和棉花秸秆的供销合同。”

  从无人问津的“烂秆秆”到增收致富的“金蛋蛋”,从污染土壤的“白色垃圾”到循环利用的“绿色资源”,沙湾市通过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与产业链延伸,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编辑:袁晶】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