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废秆”变“金秆” 新疆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

“废秆”变“金秆” 新疆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

2025-10-28 17:00:36 来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秋风拂过昌吉州广袤的农田,曾经被视作边角料的农作物秸秆,如今正上演“七十二变”的神奇戏码。从田间打捆回收,到化身牛羊饲料、土壤营养餐、生物质燃料,昌吉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5%,产业链产值超1.5亿元,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又让农民和企业端上了“生态饭碗”。

  10 月 22 日,昌吉市三工镇南头工村棉田布满了采收后的棉花秸秆,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穿梭,将棉花秸秆 “吞” 入机身,经压实、捆扎后,一个个紧实的草捆整齐地排列在田间,等待车辆运输。棉花秸秆离田后能有效切断病虫害传播链条,降低土壤病害风险,减少面源污染,来年春播时,田间无杂物阻碍,便于后续的耕地、播种等农机作业,减少机械损耗,可以有效避免秸秆还田不均匀导致的种子发芽率低、幼苗生长不齐等问题,为农作物高产奠定基础。棉花种植户蒋文刚介绍:“通过秸秆打杆机将秸秆粉碎成 2 厘米,再深翻还田,这样来年我每亩地还能节省农药和人费用20元。”

  作为农业大州,昌吉州 2024 年产生农作物秸秆 358.97 万吨,这些曾让人头疼的 “边角料”,正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 “五化” 路径实现 “72 变”。玛纳斯县让秸秆变身牛羊 “营养餐”,呼图壁县将其转化为供暖 “绿燃料”,昌吉市把秸秆加工成育苗 “营养土”……如今,昌吉州已培育 20 余家市场化主体企业,建成 20 个收储运站点,形成年处理 50 万吨秸秆的能力。2024 年,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5%以上,产业链产值突破 1.5 亿元。玛纳斯县睿鑫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李先锋说:“我们合作社有5台秸秆回收机,每年要回收3万吨左右秸秆,可以交售到水泥厂、饲料厂,加工成再生清洁燃料和牛羊饲料,每年收割秸秆服务费年近400万元。”

  随着秋收结束,昌吉市天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秸秆加工厂内,收储的秸秆经干燥、粉碎、拌胶等 10 道工序,变成了育苗基料、牛羊颗粒饲料和生物质燃料块,源源不断从传输带输出。今年,企业已签订 10 万亩秸秆收购协议,预计年收储秸秆2万余吨。公司总经理杨永清表示:“我们以每吨300元收购,加工成育苗基料、牛羊颗粒饲料和生物质燃料颗粒、麻纤维等产品后,销往深圳、江浙等地,年均销售收入3000万元,能带动周边农户增收500万元。”

  如今,离田的农作物秸秆正展现出多元价值。通过生物质发电、气化技术,秸秆可转化为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经粉碎、青贮处理后,能成为牛羊养殖的优质饲料,拓宽畜牧产业饲料来源;此外,还可作为人造板材、纸浆、生态修复料等工业产品的原料,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截至目前,昌吉州已通过秸秆销售、返利等方式助农增收 1200 万元以上,棉田地膜回收率同步提升至 85%。昌吉州还将持续推广可复制技术模式,让秸秆的“72 变” 更多元、更高效,让农民和企业增收,为生态环境保护减负。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张童桐 华丽 刘昊清 刘华 孙欣宇报道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