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视阈下的中亚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克拉玛依开幕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27日电(李轩)2025年10月2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天山研究院、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联合承办的“文明互鉴视阈下的中亚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克拉玛依校区启动。来自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构建丝路人文共同体”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

开幕式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代表教育部对研讨会召开表示祝贺。她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她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成为引领前沿的“思想库”,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二是成为培育栋梁的“主阵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成为深化合作的“桥头堡”,打造机制化品牌平台。她表示,教育部将一如既往支持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推进互利合作,推动中国—中亚教育合作在更高水平上取得可见成果。
中国—中亚机制第一副秘书长哈比特·柯依舍巴耶夫代表秘书处致辞,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在第二届中国一中亚峰会上,中国同中亚五国元首确立了以“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一中亚精神”。他引用一句中国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与中亚国家拥有共同的追求:坚持自身特色,彼此开放,互学互鉴,为推动各国相互理解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文明互鉴视阈下的中亚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为实现这一美好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克拉玛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小三代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他指出,克拉玛依作为一座因油而兴的城市,正从工业文明迈向人文与生态共融的现代化都市。周小三强调,“天山研究院”作为跨学科智库平台,三年来在文化润疆、文明互鉴、区域安全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中国—中亚合作贡献了“克拉玛依智慧”。 未来,克拉玛依市将继续支持天山研究院建设,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促进学术成果服务地方发展,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苏大鹏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北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始终坚持“外特精通”的办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融通世界。为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携手克拉玛依市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于2022年成立天山研究院,三年来已发展成为中亚研究的重要智库力量。苏大鹏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繁荣,北京外国语大学将继续以教育为桥梁、以学术为纽带,深化文明互鉴、人文交流,为推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党委书记、校长李军在致辞中回顾了校区在疆办学十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校区将继续依托天山研究院深化与中亚国家在教育、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持久动力。
本次研讨会设立了三大平行分论坛,深入探讨了“大国博弈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 “经贸合作与区域互联互通”及“人文交流与区域国别学建设”等前沿议题。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特别设置了“青年创新学术论坛”,下设“丝路文脉:文明互鉴与人文共同体构建”与“数智通衢:政经协同与数字化转型”两个专场,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充分的展示舞台。

讨论内容既有对宏观战略的洞察,也不乏贴近生活的微观研究。例如,在青年论坛中,有关学者对中国与中亚相似美食的音译名对比、以及中医药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路径等研究,生动体现了“文明互鉴”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讨方式,充分展现了中亚研究的活力与多元视角。
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意义深远。会议不仅形成了覆盖大国战略、经贸通路、典籍传播等多领域的学术共识,更巩固了以“天山研究院”为核心的智库平台与中青年学者交流机制,为教育、经贸、文化等务实合作规划了清晰路径,其智力成果将直接资政建言,服务国家与地方决策。
此次研讨会充分彰显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以开放包容为底色、以青年人才为核心、以地方实践为根基的会议精神,汇聚了政、产、学、研多方力量。其“跨学科全维度”的议题设置、“国际化与青年化并重”的人才视野以及“成果导向”的务实风格,共同构成了此次研讨会的鲜明亮点,生动诠释了“文明互鉴”的丰富内涵,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澎湃的智慧动能与蓬勃的青春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