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藏在诗词里的乌鲁木齐

藏在诗词里的乌鲁木齐

2023-05-01 15:22:55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这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其所著的《乌鲁木齐杂诗》中,对于彼时乌鲁木齐的描述。公元1768年,纪昀至乌鲁木齐。在新疆谪戍两年间,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后以这段时间的见闻和经历,撰写了《乌鲁木齐杂诗》《乌鲁木齐杂记》《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

  事实上,不仅仅是纪晓岚,历史上还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边疆浩繁卷帙的名篇佳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西域古典诗词是渲染新疆大好河山的壮美画卷,也是记录各民族保卫边疆的宏伟史书。

  如今,时代在发展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风貌,我们无法获知,曾经的文人墨客如果看见今时的景致,会产生怎样的感叹。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寻着古人留下的诗词记忆开启探寻之旅,一定能从中领略到别样风情。

  01 二道桥

  “廛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柳绿如云。夜深灯火人归后,几处琵琶月下闻”。

  廛肆(chán sì),意为市肆,亦泛指街市。这是纪昀在其《乌鲁木齐杂诗》中,对乌鲁木齐生活风貌、风土人情的简单描述。他在书中介绍,富商大贾多聚集在乌鲁木齐的旧城南、北二关,“夜市既罢,往往吹竹弹丝”,“土俗然也”。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市井之像。

  这会让你联想到哪里?没错,是二道桥。从今天的乌鲁木齐“南门”地铁站继续向南行进,就到了二道桥。这个因一座木桥而得名的地方,自清末民初时起,就是南北疆及周边国家人们进行物物交换的中心。百年的岁月不仅没有沧桑它的容颜,反倒因为一处现代化巴扎建筑,而焕发新的光彩。它就是新疆国际大巴扎。

  这座落成于2003年的现代建筑,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其中,一座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塔身以传统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再辅以夜间灯光线条的勾勒,完美的成为当地最“出片”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何止有“吹竹弹丝”,如果你乐意,随时都可以和着周围店铺传来的欢快的鼓点歌一曲舞一曲。

  02 水磨沟

  今天,我们一提到“水磨沟”,总是会不自觉的想到水磨沟公园景区。可你知道在190多年前的水磨沟是什么样的吗?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位名叫史善长的官员,就将自己初见水磨河的情形,用诗词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寻源乃出山之罅,银蟒千条自空下” 。这句诗摘自史善长《同彭桐庄员外顾渚茶中翰那晋堂毓子敏诸公子游水磨沟》一诗中。而这种“银蟒千条自空下”的气势,或许也是诗人所没想到的,因此,在开篇就交代了“塞上山多却少水,听说水字心先喜”的心理变化,为后文做足了铺垫。

  “水磨沟”确实不会让人失望。即便到了今天,这里依旧是乌鲁木齐人日常休闲小憩的首选之地。哪怕是到了数九寒天、冰天雪地的冬季,那汩汩的水流,依然欢快的奔涌向前,水草、锦鲤、野鸭相映成趣,淡淡的雾霭、晶莹的树挂、遒劲的古树,会让你的世界瞬间通透霍亮。夏天的水磨沟公园里,反倒是最容易让人静下来的。树下铺方小毯,三五好友席地而坐叙旧畅聊,或是河边静坐,只消盯着水中飘摇不定的草、喜欢逆流的鱼就能彻底放空一整天。

  03 红山

  红山,因其山体呈赭红色而得名。在老乌鲁木齐人眼中,红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以至于有人认为“不上红山,不足以称到过乌鲁木齐”。

  在史善长《到乌鲁木齐》这首诗中写道:“老树但榆柳,槎蚜环半里。突兀虎头山,赤壁晴霞起”。诗中提到的虎头山,据推断可能就是现在的红山。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古典特色、人文内涵、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山体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夕阳西下,站在洒满余晖到红山顶上,眺望远处的林立高楼,俯视脚下河滩路上的车水马龙,你会想到些什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站在微微晚风中的红山顶上,目光在霓虹间流转,你又会想到什么?镇龙宝塔,作为山上仅存的一座清代建筑,在这里已经静静矗立了两百年。曾经的旧八景之一“塔映斜阳”似乎正在从人们的印象中偷偷溜走,而清代诗人宋伯鲁“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的诗句,却依旧倔强地提醒着世人,这里有着不该被忽视的美丽。

  04 达坂城

  如果驱车从乌鲁木齐向吐鲁番出发,高速路两旁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一定会吸引你的注意。它们整齐排列,仿佛是从戈壁荒滩上“长”出来的。巨型风车叶片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转动着,好像在和风轻轻对话。这里就是我国最大的风能基地——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

  可以肯定的是,纪昀在写下“城南风穴近山坳,一片涛声万木梢。相约春来牢盖屋,夜深时卷数重茅”这句诗时,一定没有想到,后人会将这恼人的大风,变成可以发光发亮发热的“宝贝”。

  如今,人们对“达坂城”的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于《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上,风力资源、光照资源、水资源都成为值得圈点的发展优势。湖水蔚蓝的盐湖,丰饶美丽的柴窝堡湖,两湖相依,一闲(咸水湖)一淡(淡水湖),相得益彰。不仅如此,雪菊、百合等作物大面积的种植,也为当地发展特色旅游带来了契机。可以听风、游水、赏菊、观花的达坂城,你爱了吗?

  05 南山

  4月份,在距离乌鲁木齐50多公里外的南山,还依然能够找到冰雪的踪迹。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风景区。

  清代诗人史善长在他的《随余山侍郎南山打围》一诗中,这样描绘了当时在南山打猎的情形:“画角齐吹八队行,南山百里亚夫营。弓开未许狐狸窜,炮响先教虎豹惊”。今天,想在南山打猎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驻守边疆战士们的勇猛和军威。边塞诗人岑参也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写道:“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足见当时的环境之恶劣。

  也许恰恰是因此,如今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将“常不开”的“雪云”加以利用,变不利为有利,以“冰雪”为主题,通过大力开展冰雪旅游、发展冰雪运动、促进冰雪经济,把一个古人印象中的苦寒之地,变成了人们不远千里奔赴而来的旅游热土。以四季特色鲜明的主题,吸引八方游客。如今,“骄阳看雪·乌鲁木齐”已成为乌鲁木齐对外旅游宣传推广的一张名片。

  纪昀被赦回后,在整理的《乌鲁木齐杂诗·自序》中,对这片土地深情回忆道:“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这何尝不是对今天乌鲁木齐美好景致的描绘和祝福呢?(文/记者吴杨 资料图片)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