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万亩海水稻喜获丰收

喀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丽娜依力哈尔江 热衣丁 报道
秋风轻拂,稻浪翻滚。眼下,喀什市万亩海水稻迎来了丰收季,走进中农海稻喀什科研试验基地,一垄垄海水稻为大地披上了一袭金色的新装,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金灿灿的水稻收入囊中,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喀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丽娜:又是一年好“丰”光,稻谷飘香收割忙。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的中农海稻喀什科研试验基地。今天喀什市的 1.3 万亩海水稻开镰收割。我身后收割机来回穿梭,进行水稻的收割作业。那我们在现场也了解到,从今天开始水稻的收获期将持续15天左右。预计将在10月底完成水稻的收割任务。
收割、脱粒、运输、粉碎秸秆一气呵成,10月15日,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的水稻田中,全程机械化的收割不一会功夫就让沉甸甸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看着金灿灿的稻田,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村民门提扎尔·赛麦提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以前也种过水稻,由于受制于盐碱地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水稻的收成并不理想,这几年他们开始种植公司培育的海稻6号,优质的种子加上科学的管理,今年他家的水稻喜获丰收。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村民 门提扎尔·赛麦提:公司给我们提供了种子,还有些技术指导。我也今年承包了 60 亩地,我自己种,。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好,我自己(也)务工,家庭收入提高了。
自2018年起,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作为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之一,进行海水稻的种植实验。种植期间,先后共引进了116个耐盐碱的海水稻品种,经过6年时间的试种共选择出了适应喀什气候的4个海水稻新品种(系)。今年公司在大面积推广海稻3号、海稻6号的同时,还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水稻的种植模式,让帕哈太克里乡的海水稻平均亩产从2018年的300公斤增长到如今的600多公斤,盐碱地PH值从8.9降到7.6-7.8之间,盐分含量也由3‰降到了0.8‰。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盐碱稻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记磙:培育耐盐碱品种,要适应盐碱地,这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一个主要路线和方针。所以说我们培育耐盐碱的品种,特别是在喀什培育适合新疆的这种耐盐碱品种,对下一步我们新疆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高我们新疆地区粮食产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怎样让普通老百姓从海水稻种植中受益,是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年来在喀什市进行科研实验的初衷。2024年,公司在深圳市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喀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在原有引种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拓展种质资源耐盐碱作物种植资源库建设项目,引进了耐盐碱水稻、耐盐碱小麦、耐盐碱瓜果和耐盐碱大豆等1000多份优质种质资源,建立了种质资源谱、种质资源库,通过一年年的试种、总结再把这些经过筛选的优质品种推广至农业生产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盐碱稻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记磙:我们选择了一些合作伙伴,在不单是我们喀什,还有和田、阿克苏、伊犁我们都选择了一些。我们合作了这种小农场,合作了一些公司,作为我们的专用基地,通过种子的生产和销售,(让)更多的农户,使更多的农场能够受益。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拥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近年来,帕哈太克里乡聚焦盐碱地综合治理,围绕水稻全产业链条发展,建成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引进了喀什尕尕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水稻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上,形成了一条高效协同、价值最大化的产业链条。接下来,帕哈太克里乡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文化旅游等多元渠道,发挥文旅农融合作用,不断提升水稻产品附加值,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品牌传播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党委书记 李笃民:水稻的(精深)加工在我们喀什地区(前期)也是一个空白点,我们投资了 2300 多万,招商引资落地了企业,对我们的稻谷进行精深加工。我们开发的帕乡水鸟、尕尕乐、七彩虹系列的帕乡的水稻的精米产品,目前从市场和我们销售的情况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接下来)在现有的加工的企业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把精深加工的链条做好,真正的将我们稻谷的所有的原料都能够“吃干榨净”,实现全链条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