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喀什:70年逐绿前行,“两山”理念绘就幸福生态长卷

喀什:70年逐绿前行,“两山”理念绘就幸福生态长卷

2025-09-05 18:04:32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喀什,不仅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喀什地区始终把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刻在发展的坐标上,掀起了一场连着山河、系着民心的生态守护变革——面对曾经风沙裹着黄土闯进农家院、草木难生的恶劣条件,喀什人从未低头:老一辈扛着铁锹在沙漠边栽下第一排胡杨,新一代带着滴灌技术让戈壁长出棉田,护林员踩着晨露巡护每一片防护林,社区居民用中水美化小区……正是这一代代人攥着“绿”的信念,从“要我护生态”到“我要建生态”,让喀什逐步摆脱生态脆弱的困境——随着绿色版图不断地扩大,沙漠边缘的防护林连成了挡风固沙的“绿长城”,湿地边的农牧民家多了观鸟的客人,戈壁滩上的光伏板与牧草相映成趣,绘就出喀什大地人与万物和谐相依的幸福长卷。

image帕米尔高原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鸟瞰图。杜晓斌 摄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筑起绿色长城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排房子有20多户,沙漠最近的时候离房子就50米,房子随时有被沙子掩埋的风险,不少村民曾被迫搬离。”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温阿勒台库什村村干部木合塔尔·艾买尔回忆道。这个被托格拉克沙漠三面合围的村庄,曾是喀什“沙进人退”困境的缩影。

  这样的危机并非个例。2010年前,麦盖提县每年沙尘天气达150天以上,沙漠持续侵蚀着各族群众的生存空间,最严重时距县城不足5公里。

  喀什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肩挑背扛,将耐旱的胡杨、梭梭、红柳等树苗植入沙地,在荒漠边缘筑起绿色屏障。面对沙漠的步步紧逼,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沙漠阻击战”。

image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林一角。吾司曼·麦麦提 摄

  2012年以来,麦盖提县立足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突出重点,实施环塔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同时科学统筹多种模式推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沙治沙,最终构筑起一道立体屏障。“如今林子里野鸡野兔随处可见,巡逻时还常能碰到狐狸、黄羊,村里环境彻底变了样。”2012年就参与种树的老护林员阿布都莫明·衣明说。

  多年来,喀什立足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实际,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地、县两级将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统筹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治沙与致富、增绿与增收相结合,推动形成“沙化土地治理+沙产业开发+农牧民增收”的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提质、生态改善协同推进。

  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喀什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2402.05万亩减少到12021.61万亩,减少380.4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6074.77万亩减少到5774.78万亩,减少299.98万亩。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十四五”以来,全地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85.5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程度“双减轻”成果持续巩固。许多农牧民变身种树人、护林人,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当地群众“看得见、守得住”的幸福不动产。

  守护湿地生态: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现在,这里不仅有多种原生态景观交相辉映,还吸引了大量候鸟前来越冬,最多的时候能达到数万只。”莎车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阿力木江·买买提说。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管控周边污染源、清理河道垃圾、实施生态补水,湿地公园水质持续改善,丰富的食物资源使其成为候鸟理想栖息地。如今,人工湿地、沼泽、库塘、沙漠与古道、小桥相映成趣,随时间与气象变幻出万千姿态,令人沉醉。

image游客在英吉沙县穆孜鲁克湿地公园游玩。(资料图)英吉沙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同样的变迁发生在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每年入秋开始,成群的灰鹤、野鸭等珍稀鸟类一批接一批飞入湿地公园停留、觅食。萨罕镇诺能阿依格村村民图克孜·阿不来提说:“以前这里几乎看不到候鸟,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成群的鸟在湿地水面上飞来飞去,生态环境真是变好了太多。”据统计,喀什地区发现的鸟类种类已达17目44科350余种,其中不乏金雕、胡兀鹫、秃鹫、黑鹳、白头硬尾鸭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地区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6处(其中自然保护区1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8处、沙漠公园5处),总面积为2771万亩。这些保护地既为生态护航,也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支点。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合曼湿地溪流蜿蜒、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与慕士塔格峰交相辉映,成群的牛羊悠闲漫步其中,自由觅食。“太美了,美得如同画卷,此前只在影视作品、社交媒体中见过,别人的朋友圈里才能看到,今天我也看到了,拍到了。”来自安徽的游客韩先生操控着无人机兴奋地说。

  塔合曼湿地的变迁,是喀什地区湿地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从曾经鲜见候鸟的景象到如今万鸟翔集,从生态环境的脆弱到逐渐稳固向好,喀什地区秉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让这片美丽的湿地资源继续造福喀什,吸引更多游客领略其独特魅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绿色家园

  绿色已成为喀什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多年来,喀什地区持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如今出门,街头新能源车的身影随处可见。喀什地区生态环境局常态化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机构监督检查。除此之外,不断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2025年上半年,喀什地区空气质量达到Ⅰ、Ⅱ级(优、良)天数达53天。

image东湖公园。丁民 摄

  傍晚,东湖公园最是热闹。穿运动服的年轻人飞快经过;环湖步道上,夫妻推着婴儿车,一家人有说有笑;路边长椅上,还坐着两个年轻人悄悄耳语。“现在水清河畅,湖面还有野鸭,每天都和老伴出来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感受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我们年轻的时候吐曼河这一带没法看。”家住东湖安居小区的退休柳大爷说。

  2017年,喀什市对吐曼河进行改造,依托吐曼河水系,实施了总面积约1万亩的吐曼河生态观光带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城市河岸公园、生态河岸走廊和生态湿地公园,吐曼河两岸绿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城市生态品质不断提升。

  喀什不断在河湖治理上下功夫,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打好河湖治理“组合拳”,从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开展生态环境攻坚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入河(湖、库)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地区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全地区地表水15个国控、区控断面水质均保持Ⅱ类以上;1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

  喀什作为农业大区,土地是当地发展的根基。为守护土壤肥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喀什大力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每年秋收尾声,巴楚县农田里棉花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便忙碌起来。伴随着机械的轰鸣,打捆机快速卷起棉秆和农用残膜,粉碎好的秸秆直接撒入田间,成为新一年农作物生长的养分,被卷起的农用残膜则被打包成捆,进行回收利用。巴楚县夏马勒乡英吾斯塘村村民玛丽亚木古丽·艾尔肯说:“残膜不清理干净,会影响种子扎根和产量。把残膜彻底回收,环境得到改善,棉花的产量也会提高。”

  近年来,喀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滴灌技术替代大水漫灌,引导使用复合肥与农家肥,让土壤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从“风沙肆虐”到“绿满家园”,从“生态短板”到“发展优势”,喀什用70年的坚守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幸福生活。当孩子们在湿地边追着蝴蝶跑,当老人们坐在核桃树下讲过去治沙的故事,当合作社的新梅因好生态卖出好价钱,“两山”理念早已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融进喀什人日常的“幸福密码”,描绘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余思民)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