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新疆昌吉:多元化养老 “夕阳”更美好

新疆昌吉:多元化养老 “夕阳”更美好

2025-10-31 18:48:31 来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近日,昌吉厚德康养家园,国网昌吉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陪老人唠家常。何 龙摄近日,昌吉厚德康养家园,国网昌吉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陪老人唠家常。何 龙摄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王薇

  幸福院里的老人侍弄着菜园,照料中心的餐桌冒着热气,活动中心的老人跟着旋律轻舞……在遍及昌吉州城乡的养老机构里,老人们舒心生活的场景,成为了最动人的民生画卷。

  截至2024年底,在昌吉州163.31万名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0.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9%。

  随着昌吉州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的陪伴需求、城市空巢老人的助餐需求、失能老人的专业照护需求、特困老人的兜底保障需求日益多元。如何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服务,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成为昌吉州破解民生考题的必答试卷。

  近年来,昌吉州先后出台《昌吉州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昌吉回族自治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政策文件,构建起政策支持、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人才培育等制度体系,确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框架,为新疆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昌吉样本”。

  老有所养 暖巢筑在家门口

  在吉木萨尔县二工镇中心互助幸福院,记者见到85岁的黄国珍时,她正和老伙伴们收拾菜园。院墙边的玉米串垂成金黄的帘子,空气里飘着干豆角、干辣椒的味道,这是他们为过冬准备的“储备粮”。

  “住在这儿没房租,一年水电暖加起来才1000元出头。今年国庆节前,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的大夫带着血压仪、感冒药来坐诊,教我们用生姜煮水防感冒,比儿女想得还周到。”黄国珍的话,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此刻,互助幸福院棋牌室里传来象棋清脆的落子声,活动室里,新疆曲子旋律飘出窗外,还有一些老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晚饭后看什么老电影……156位老人住在这个占地32.9亩的互助幸福院,过着心宽无忧、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

  作为福建援疆资金投入1850万元打造的民生工程,二工镇中心互助幸福院于2021年建成,36平方米左右的单间配齐家具,菜园按户划分“责任田”,影音室、排练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养老”变“享老”。

  如今,这样的互助幸福院在吉木萨尔县已建成13家,像秋日里的暖阳,温暖了乡村养老事业。2024年,吉木萨尔县“健康+养生”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城市社区里的暖巢同样贴心。阜康市准东街道南华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今年68岁的史丽霞打完乒乓球,便来到隔壁餐厅,端起了热乎的饭菜。“吃完饭去书法室写两笔,下午还有健康讲座,日子过得充实又舒心。”史丽霞笑着说。

  目前,阜康市已建成4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3个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第二个家”。

  奇台县社会福利中心则是特困老人的安心港湾。14年前,68岁的张新从奇台县半截沟镇中葛根村来到福利中心。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我患上尿毒症后,一周3次透析全免费,每周五医生上门义诊,还有护工照顾起居。我给自己改名‘张幸福’,就想记着这份福气。”

  奇台县社会福利中心生活着99名特困人员,其中20人是失能人员,60岁以上老人占比68%,12人的专业照护团队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我们就是老人的家人。”奇台县社会福利中心主任王宏伟说,从衣食住行到医疗康复,政府“全兜底”的服务模式,让特困群体也能体面养老。

  “我们就是要把暖巢筑在老人家门口,织密城乡联动的‘身边、家边、周边’养老网。”昌吉州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科科长张蕾介绍,目前,全州有养老机构23家、社区(村)日间照料机构167家、乡镇农村幸福大院10家、社区助餐点300余处。23家养老机构共设床位543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4305张,占比79%。

  老有所依 服务暖到心坎里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

  木须肉、红烧豆腐、紫菜蛋花汤……10月21日中午,在呼图壁县呼图壁镇熙景社区助餐点,七八样色香诱人的菜品冒着热气,干净明亮的餐厅里,几位老人围坐餐桌旁,细嚼慢咽享受午餐。

  “每周菜单不重样,荤素搭配着来,10元就能吃饱吃好。”79岁的独居老人周泽顺是这里的“常客”,她说,儿女都忙于工作,自从助餐点开了,一日三餐基本在这儿解决,省事儿还安心。

  呼图壁县民政局养老办主任魏金宏说:“这个助餐点依托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立,选址在县城中心,就是为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享受到吃饭、看病、休闲的‘一站式’服务。”

  这温情的一幕,是昌吉州“金色晚霞”助餐服务项目的日常缩影。

  近两年来,昌吉州投入648万元,在城乡社区建成556个助餐点,通过“政府补贴+个人分担”模式,为3500余位特困、高龄、残疾老人撑起“舌尖上的幸福”。

  在玛纳斯县玛纳斯镇楼南村,62岁的残疾老人石明晶家有了“新变化”——他家卧室里装了护理床,客厅放着助行器,卫生间还铺了防滑垫。

  “以前起床要扶着墙慢慢挪,现在有助行器能在院子里走两圈,还可以到县残联做免费康复训练,特别暖心。”石明晶是村里的低保户,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去年他家被纳入适老化改造范围,他说,“这都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

  这样的温暖正在全州蔓延。2024年,昌吉州投入84万元为243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为失能老人打造“不离家的养老院”。

  凭借精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昌吉州入选2024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地区,让“适老”真正“适心”。

  智慧与医疗的加持,让老有所依更有温度。在昌吉厚德康养家园,91岁的杨奶奶躺在床上,手腕上的智能腕表正实时监测心率、血氧;身下的睡眠床垫则悄悄记录着老人的起身次数、翻身频率,还能监测呼吸和心率。

  “母亲因脑梗失能两年了,我们一直担心照护问题。这里有24小时护工和医生驻守,康复师每天给她做肢体训练,比家里照护得专业。”杨奶奶的女儿说。

  在昌吉厚德康养家园,每个房间都装了紧急呼叫器,老人一键就能联系护工;通过“夕阳云”智慧养老APP,医护人员、家属能随时查看老人的饮食、护理记录;与周边5家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当老人突发疾病时,10分钟内就能对接急救资源。

  “目前我们收住了500多位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近一半。通过智慧监测和专业医疗,老人既能享受家的温暖,又能获得医院级的照护。”昌吉市厚德家园老年生活公寓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专员张和婷说。

  “我们紧扣‘老人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品质的服务,真正让老有所依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昌吉州民政局副局长段江涛说。

  老有所乐 欢歌漾在夕阳间

  “一二三四,抬手转身!”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金融社区的舞蹈教室里,华洋小区居民俞佩英跟着音乐节拍舒展身姿,笑容格外灿烂。

  “以前去老年大学要倒车、转车,路上花不少时间;现在走几分钟就到,天天来上课都不觉得累。”俞佩英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欢喜。

  这份“家门口的快乐”,源于昌吉州老年(老干部)大学的“扩容升级”。

  今年秋季开学,州老年(老干部)大学在昌吉市嘉顺、金融等5个社区新增教学点,教学班从去年的21个增至45个,同时开设声乐、太极拳、二胡、非洲鼓等12类课程,累计招生突破1700人。

  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州老年(老干部)大学安排优秀教师轮岗授课,声乐老师胡克龙每天辗转不同社区,虽奔波却甘之如饴。他说:“把专业知识送到老人身边,看他们唱得开心、学得投入,再累也值得。”

  金融社区还把办公楼一楼改造为标准化教学点,配齐电钢琴、舞蹈把杆等设施,让社区从聚居点变成了老年教育教学的“加油站”。

  木垒县老年活动中心里,乒乓球桌旁老人们挥拍切磋,健身房里的漫步机匀速转动,棋牌室的老人们正为一步棋“争论”,排练厅里十几位老人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2025年7月,木垒县老年活动中心正式投用。这座由福建援疆资金支持建成的民生工程集康养、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刚投用就成了县城老人们的“幸福乐园”。

  “以前闲在家只能晒太阳,现在每天来练书法、打乒乓球,我还认识了好多老伙伴,日子过得怡然自得。”退休教师张建国说。

  老年群体的快乐,既要靠文化服务“添彩”,更要靠体系建设“托底”。昌吉州始终统筹推进养老机构健康持续发展,公办机构守住“特困保障”底线,民办机构激活“多元服务”活力,农村互助幸福院则避免“重建设轻管理”,同时实时监测消防安全、护理质量、食品安全等关键指标,既不让机构“建而不用”,也不让服务“降标缩水”。

  人才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支撑”。昌吉州民政局联合卫健、人社部门开展照护员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规模超过800人次,落实岗位补贴、职称评定、工龄补贴等政策,2024年为一线照护员发放补贴230余万元,让养老服务行业“留得住人、育得出才”。

  “养老从来不是单一的‘生存保障’工程,而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的系统性事业。”段江涛表示,昌吉州将继续以老人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以精准化供给、系统化推进为路径,织密“政策兜底无死角、服务多元全覆盖、智慧赋能提效率、文化润养增活力”的全链条养老服务保障网。

  随着昌吉州养老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这份对“夕阳时光”的珍视,不是一时的民生工程,而是一场持续的“幸福长跑”,正让昌吉州民生画卷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暖意绵长。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