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在热电联产与新能源耦合赛道上跑出“绿色加速度”

在热电联产与新能源耦合赛道上跑出“绿色加速度”

2025-11-07 12:00:51 来源:中新网新疆

  “各位同仁,当大家看到这组数据时,或许就能理解天富能源发电产业为何能连续两年拿下全国供电煤耗最优。”在中新建电力集团主办的兵团新型电力系统成果发布会的展示台上,发布人殷辉正切换着2张对比鲜明的图表,左边是几年前火电转型初期的供电内耗曲线,右侧则是如今稳定在低水平的运行数据,“从高位波动到持续领跑,从传统火电到热电联产与新能源耦合,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围绕着‘清洁、高效、灵活’这六个字”。

  翻开发电产业的数据报表,2021年供电煤耗还停留在341g/kWh,2024年已经稳定降到286.6g/kWh,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30克。看似简单数字下降的背后,靠的正是“三改联动”这套组合拳啃下了火电转型的“硬骨头”。

  在发电产业天河热电的中心集控室,机组的实时运行数据正不停跳动,余热回收模块的热力曲线尤为显眼。“火电机组有个老大难问题,50%-60%的热量都白白浪费在冷端损失和排烟损失上,我们转型的第一步,就是从这两大损失入手,把原本浪费的这些‘废热’抢回来,变成能创造价值的‘宝贝’。”发电产业副总经理李振华指着屏幕上的参数解释道。

  为了节约能耗,发电产业率先为所有机组都装上节能暖风器,通过回收脱硫浆液和汽轮机乏汽的余热,每年能挽回大量热量,不仅节约了可观的标煤,减少了碳排放,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此后的天河热电空冷岛改造更是成为行业典范,新增的冷端系统让单台机组背压降低9kPa,年增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相当于能满足石河子3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解决了“节能”问题,发电产业又把目光投向民生关切的供热领域。在石河子城区供热热网首站,两台70兆瓦的高背压“小机”正平稳运转。“这可是全国首例在660MW机组上搞的高背压供热改造,冬季能用它加热热网回水,夏季还能优化机组的空冷运行方式。”李振华语气里满是自豪,“就这一套方案,单采暖季就能多供近1300万吉焦热量,减排二氧化碳近20万吨,年收益直接突破数千万元,大片新建住宅的冬天,全靠它保持温暖。”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不断增加,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成了新考验,发电产业的灵活性改造也随之推进。经过低压缸零出力改造、锅炉等离子改造等10余项技术升级,6台机组的调峰能力大幅提升——夏季能降到30%负荷,冬季最低能到40%负荷。“这可不是简单的降负荷,而是为新能源发电‘保驾护航’,每年能帮着消纳大量的光伏发电量,让电网更稳定。”李振华说道。

  在集控室的指标展示墙上,一组柱状图直观呈现着发电产业的“进阶之路”:2022年供电煤耗299克每千瓦时,2023年降至289克每千瓦时,2024年更是以286.6克每千瓦时超越287克每千瓦时的对标值。“不只是煤耗,我们的余热利用率也从以前的0%冲到了75%,全厂热效率从36%跃升到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14个百分点。”李振华又指向旁边一组数据,“更值得一提的是,天河热电#3机组连续两年获评中电联600MW级超临界供热空冷机组供电煤耗最优,售电公司#1机组也拿下了300MW级亚临界机组全国首位,现在可是行业公认的‘能效标杆’。”

  绿色发展既要“能效高”,也要“管理智”。走进天河热电的封闭煤场,这里没有传统煤场的粉尘弥漫,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管控系统的实时监控屏。“这可不是普通煤场,我们靠‘数字化+智能化’彻底改了燃料管理的老模式。”李振华指着屏幕上的作业轨迹介绍,煤场装了多通道入厂煤管控系统,从火车卸煤、廊道输送到堆取料机作业,全程都有视频监控和数据追踪,不仅没了人为操作误差,还能通过智能掺烧算法优化燃煤配比,进一步降低发电煤耗。

  不仅如此,发电产业还配套增设了燃料MIS系统的8大核心模块:从合同管理、来煤登记,到采制化检测、智能调度,形成了全流程闭环管理。“以前盘煤得靠人工拿着仪器测,误差大还费时间,现在用智能盘煤系统,几分钟就能精准算出库存,堆取料机还能‘一键上煤’。”自智慧煤场投用后,煤场扬尘浓度下降超80%,煤炭损耗率从3%降到0.5%以下,每年能减少超万吨煤炭浪费;遇到重污染天气,还能通过提前储煤和新能源车辆运输,减少运煤车进厂频次,降低运输环节的碳排放。

  除了智慧煤场,发电产业的环保投入也毫不吝啬。集控室内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都远优于国家标准。“近两年我们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环保改造,除了智慧煤场和脱硫脱硝设备升级,还建了蒸汽回收系统,每年能回收大量水资源,相当于节约一座小型水库的水量。”李振华说,这两年累计减排成效显著,实实在在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贡献了力量。(马荣)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