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多点开花
10月10日至12日,第三届昌吉州中小学(青少年)科技周在昌吉市火热举行。活动现场,无人机编队表演、智能机器人挑战赛、创意编程成果展示等精彩环节轮番上演,来自全州各县市的中小学生们带着自主研发的科创作品同台竞技,展现出昌吉州青少年蓬勃的科学探索热情与扎实的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昌吉州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州、科技强州、人才强州的关键抓手,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创新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域、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目前,全州145所中小学已实现科学类课后服务全覆盖,组建趣味软件编程、人工智能、航模、机器人等特色社团164个,每年常态化开展科技节、创意编程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覆盖学生超16万人次。2025年,全州师生在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赛事中斩获奖项137人次,累计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2个、实验校8所,自治区科技活动特色学校17所、示范学校4所,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持续领跑,为青少年搭建起“敢想、敢试、敢创”的成长舞台。
“握紧操纵杆,缓慢向后拉,注意保持机身平衡……”在昌吉市第九中学的模拟飞行室内,老师正耐心指导学生操作设备。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中国航空特色学校”,“航空特色”已成为该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闪亮名片。学校创新性构建“三维贯通,五育融合”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精心开发《模拟飞行理论与实践》《四旋翼无人机理论》等20余门校本课程,打造出飞行员体能训练基地、模拟飞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12个特色实践空间,让学生随时能与“航空科技”零距离接触。不仅如此,学校还推行“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新疆棉花连作生物修复》等跨学科研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仅2024年,该校学生就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自治区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30余项奖项,科技教育成果斐然。
昌吉州第四中学则以“馆校合作”为突破口,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优质活水”。2022年,昌吉州第四中学与州科技馆签订科普合作协议,借助州科技馆的专家资源、展品资源、活动资源,为师生打开科学视野的新窗口。州科技馆定期为学校科学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指导教师将科普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学校也积极组建无人机、3D打印、机器人等10余个科创社团,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时,全员参与的热情让科技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近年来,州科协在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普及领域扎实推进工作,亮点频频。在阵地建设方面,不仅投入30万元精心打造昌吉州第三中学科普阵地,还同步加快州科技馆的升级改造步伐,为科技教育搭建优质硬件平台;在能力提升方面,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系统性提升师资专业水平,定期组织数百名学生开展科普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在资源下沉层面,常态化邀请专家院士走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将高端科技资源转化为普惠性教育资源,全方位助力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昌吉州科协三级主任科员张桂源说:“我们计划继续在阵地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对一些学校的科普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持续开展科技辅导员的培训班、校园科普讲座、科普研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技学习体验。”
玛纳斯县第四中学作为农牧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同样绽放光彩。学校建成“一廊十七室”科创空间,涵盖科技制作室、航模活动室、3D打印室、理化生数字实验室等,为农牧区学生提供专业的科创实践条件;开发的校本课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获自治州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该课程通过15个专题模块,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学校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聘任县科协专业人员为科学副校长,组织学生赴科技馆、污水处理厂开展研学,并积极参与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协作组交流。截至2024年,该校师生已获国家级奖项8个、自治区奖项80余个,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项,成为全疆农牧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典范。
从城市到农牧区,从课程创新到资源整合,从校内实践到校外拓展,昌吉州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正以多元特色的路径、扎实有效的举措,为青少年播撒科学的种子。昌吉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三级主任科员朱晓琴说:“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州、科技强州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王硕